|
楊培芳: 互聯網+終於來了!如果我們僅僅把互聯網看作信息交流和傳播的工具,就會犯歷史性錯誤。因為它已經成為信息時代的核心生産力,必然引發生産方式、産出形式、分配模式、組織結構、經濟倫理、調節方式、産權取向、哲學思維的系列變革。 屈宏斌: 工業興邦是近200年世界經濟發展史最寶貴的經驗。對於製造業的現狀,既要看到不足,也要看到優勢,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一個發展中人口大國過早地去工業化很危險。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化城市化。 肖磊: 未來中國經濟依然需要攻克兩方面難題,一個是土地確權和後續産權交易及系統管理,另一個是放開人口政策和消除戶籍“隔離”問題。這兩個問題解決不好,中國經濟的基礎依然會非常脆弱。 陳秋霖: 創新創業要清障,更要搭&,尤其在縣域農村。政府怎麼搭&?重點不是建園區,關鍵是做好培訓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等配套服務。 范劍平: 創新發展成為經濟新引擎。隨着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從高速調整為中高速,全面深化改革,釋放更多的制度紅利,變要素驅動為創新驅動。 董登新: 股市打假,不是不打,而是沒有足夠的懲罰。股市造假公司,不僅不能退市,而且股民還會趁機爆炒,這與成熟國家市場的“做空”機制背道而馳。因此,沒有註冊制,就不會有真正市場化、法治化的中國股市,也不會有優勝劣汰的市場功能。 郭凡禮: 産業地産有三大盈利模式:一,土地開發增值,産業地産的拿地成本較低,升值空間較大;二,辦公場地出租或出售;三,後期管理運營,這是産業地産與一般住宅地産差別最明顯的地方,相比一般房地産開發,産業地産的收益期較長,如果運營良好,利潤空間比住宅地産更大。 甘犁: 對地方債的評級迫在眉睫,將倒逼地方信息公開,同時對第三方獨立的高質量數據的需求大增。希望購買地方債的主體不是當地的地方商業銀行或地方國有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