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基金運作路線圖現雛形
依託發起人“一帶一路”項目資源優勢,適時引入機構民資
2015-03-11    作者:記者 蔡穎 趙婧 王璐/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資料圖片
  近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就絲路基金路線和規劃採訪兩會代表委員時獨家獲悉,絲路基金將擇機引入一些有中長期承諾的機構民資,運作前期可能依託國家開發銀行(以下簡稱國開行)大量的境外項目儲備資源、中國進出口銀行的資金和渠道優勢、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資經驗,發揮協同作用,資金主要投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鋼鐵、電力、通信等相關行業領域。目前,國內有意參與“一帶一路”的省份也正在積極制定相關規劃。
  據了解,絲路基金於2014年12月29日正式註冊,今年1月6日召開了第一次董事會會議。絲路基金髮起人來源於國家外匯管理局、中投公司、中國進出口銀行、國開行等四家機構,首期出資100億美元,其中外管局管理的外匯儲備、中投公司、中國進出口銀行、國開行分別佔比65%、15%、15%、5%,初期規模計劃400億美元,上不封頂,視投資效果和投資需求再增資。目前,央行行長助理金琦已正式挂帥絲路基金,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儲備委託貸款辦公室主任王燕之出任絲路基金總經理,其他崗位也正在積極招賢納士。
  在全國政協副主席、央行行長周小川看來,絲路基金並非是主權財富基金的概念,而是會更注重合作項目和所在國國家的産業項目需求,偏重股權投資。絲路基金也暫時不會考慮成為多邊開發機構,不需要在其框架下要求各國出資,而是針對有資金而想長期投資的主體加入。“我們希望別人把它看作是一種PE,但是比一般PE回收期限要更長一些。”周小川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
  作為絲路基金髮起人之一的國開行,2005年就在多個國家開始國際業務的投棋佈子。“首先,建立多邊金融合作機制,是國開行國際合作業務的一大特點。國開行是上合組織銀聯體、中國—東盟銀聯體、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制的成員行;其次,積極參加‘一帶一路’國家規劃的編制與研究,為國家層面的規劃編制提供支持;三是有項目儲備庫資源優勢,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規劃合作構造了一批儲備項目。以開發性金融助力中資企業‘走出去’,支持沿線國家重大項目建設。”全國人大代表、國開行陜西分行行長黃俊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
  全國政協委員、中投公司副總經理梁驤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中投公司主要任務是實現國家外匯資産的保值增值,作為絲路基金出資人之一,依然是財務投資人角色,去參加長期資産的投資活動,同時也考慮收益和回報價值。”業內判斷,中投公司之所以有興趣加入絲路基金,和該公司計劃加大境外長期資産投資力度有關,今年中投公司在對境外基礎設施、房地産等實物資産增持方面都有所考慮。
  對於中國進出口銀行而言,早在2002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前行長李若谷就主張該行轉型為國際經濟合作銀行,業務重點逐漸由單純支持出口和提供發展援助,轉向同時支持進口和國際經濟合作,着重發展境外投資貸款、境外承包工程貸款等“走出去”業務和一攬子合作。
  “主要還是發揮金融機構之間的協同效應。”一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業內專家稱。周小川也指出,絲路基金聯合其他投資者共同投資股權,讓一些因缺少資本金而難以獲得貸款的項目容易啟動了,這時中國進出口銀行和國開行就可以跟進發放貸款,中投公司也可以參與一部分股權投資。
  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由於絲路基金投資期限長,目前不含有外援性或捐贈性的資金來源,考慮到回報周期,有可能前期投入並非馬上能獲得高收益,但後期將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盈利。所以,應從中長期角度來看其收益和回報。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小濟&&:“絲路基金等舉措的推出表明,我國巨大的外匯儲備已開始轉向多元化途徑,將資金以信貸的形式借給企業的絲路基金就是一個例子。”
  “在實地考察亞非拉等地區時發現,這些國家和地區在基礎建設、資源能源開發等領域,都非常渴求中國的資金、人員、技術及管理支持,而中國外匯儲備管理與投資多元化,將有利於反哺國內自身的發展。”張小濟&&,類似於絲路基金的基金總量未來應達到4000億美元左右,這既有利於外匯儲備投資的多元化,又可以為國內相關企業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一帶一路”規劃方案&&在即
王毅:“一帶一路”不是中方“獨奏曲”
怎樣用好400億美元絲路基金
全球首只“綠絲路基金”在京啟動
絲路基金起航
 
頻道精選:
【思想】重建“環保公信”時不我待 2013-06-14
【讀書】馬雲2015開年"雙響炮"背後的深長意味 2015-02-26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收“廢”成本高企 樣板企業投産一年多即停産 2015-03-10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