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新奎委員: 春節期間我跟一些民營企業家聊天,我問他們今年你感覺壓力最大的是什麼,回答幾乎一致是養老金。面對2025年後我國老齡人口負擔將大幅加重,“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全社會要做好養老準備,制定長遠規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通過提高勞動生産效率、進一步完善養老金相關規範等措施,儘早適應這種狀況。 李東生代表: 就我們企業來説,如果員工工資標準是3000元,那麼企業實際支付成本是3300元,但員工拿到手才2500多元。國務院剛剛將失業保險費率從3%下調到2%,但總體看,3萬多億元的社保收費減400億元,只是“小菜一碟”,還遠遠不夠。 賴坤洪代表: 現在一些銀行不僅“坐吃”高利差,還要向企業強行收取與貸款挂鉤的諮詢費、財務顧問費、貸款息轉費等費用。小微企業在國有大型股份制銀行貸款時,總體算下來要比基準利率上浮30%至80%,在農信社、城商行等中小銀行的利率更高。 賈康委員: 房地産稅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方案,爭論的焦點集中在房地産稅的定位,這也是房地産稅立法的關鍵。房地産稅改革應該以“小切口”的方式推出,然後逐步擴大徵收範圍,樹立培養納稅意識。 朱列玉代表: 現在最關鍵的是要“回頭看”,對已經下放的進行清理,把真正的審批權下放、核心權力下放,避免一些地方和部門老拿數字説事,雷聲大雨點小。 黃作興代表: 其實國內很多企業並不缺乏創新能力,但創新出來的産品在市場上很快就被“山寨”了,倣冒的成本太低、劣幣驅逐良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