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10日晚間發布的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再次重審了“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基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再貼現和其他流動性支持工具)取代外匯佔款成為基礎貨幣供給的主渠道。 業內人士指出,在外匯佔款減少導致的流動性供給缺口不斷擴大的趨勢下,貨幣政策進一步放鬆是必然的,這種情況下,進一步降準仍有可能,而這不應該被看作是強刺激政策,而更多的是具有對衝意味的政策。 華創證券宏觀分析師牛播坤稱,預計2015年基礎貨幣缺口將達到3萬億左右,光靠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來填補壓力太大,且存在投放流動性期限偏短的問題。因此,今年降準是必然的,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且受制於美聯儲加息的潛在影響,上半年降要比下半年降空間更大。 這是春節前央行“意外”降準的大背景,但央行降準的中性色彩趨濃也應是無爭議的。中金債券分析稱,從貨幣政策展望來看,與三季度相同的是,都沒有再提及“流動性閘門”字眼。“流動性閘門”如果出現,意味着貨幣政策偏緊,反之則貨幣政策朝偏松方向發展。 業內人士&&,在大的寬鬆基調下,今年,央行也會更多地引入一些定向工具。“我們預計2015年央行會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結構性調整工具,可能還會推出更長期限的定向流動性投放工具,比如3-5年期的流動性投放,LLF等。”中金債券指出。 牛播坤稱,央行可能仍會沿襲2014年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套路,將廉價流動性的注入與商行的信貸投放更緊密地&&起來。這一來可以彌補日益擴張的基礎貨幣缺口,避免全面釋放過於寬鬆的政策信號,也能緩解經濟下行期銀行惜貸情緒滋生,造成“寬貨幣”向“寬信貸”傳導不暢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