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路:建立在“熟人網絡”上的移動醫療
2015-02-06    作者:記者 劉姝君 林凱/福建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健康之路創始人張萬能。記者 林善傳/攝
    挾資本之力,倡導“開放、分享、便捷”的移動互聯網大軍正浩浩蕩蕩地涌入封閉、保守、管制頗多的醫療體系,丁香園、春雨、好大夫等醫療健康類APP正成為百家爭鳴的秀場,預約掛號、輕問診、分級診療各式服務令人眼花繚亂。2014年,谷歌風險投資基金Google  Ventures將重心更多放在健康和生命科學上,投資佔比高達36%,較前年上升27%。
  如何在兩千多款健康類APP中突圍?在“健康之路”的創辦人張萬能看來,線上技術的高效便捷輔以線下傳統的“熟人引導”才是移動醫療真正的制勝王牌。

  鎖定“健康醫療”

  在福州市中心一座老舊的寫字樓內,記者見到了這位在移動醫療叱吒多年的創業者,與互聯網圈子內個性張揚的80後、90後相比,45歲的張萬能行事做派更像是一位“苦行僧”。
  他穿着樸素,至今仍然住在老東家實達電腦20年前集資建設的80平方米的房子內。在張萬能的書櫃裏除了專業書籍,更多的是關於傳統儒道的經典。而當記者談起近期舉行的互聯網論壇,張萬能迅速地搜索、瀏覽相關信息,“公司要想保持年輕,關鍵就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和持續不斷地學習。”
  這位傳統的創業者為何會加入最前沿的互聯網創業大軍?又是因何機緣瞄準健康醫療?
  1986年,張萬能以福建上杭縣高考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四年後,他帶着浙江大學和浙江省雙料優秀畢業生的獎章回到福建,即應聘到剛剛成立的實達電腦,從事售後維修。
  “才幾個月,我對實達終端的維修幾乎做到了手到病除的地步,還經常在公司組織的培訓課上講解維修技術。我編寫的一本維修手冊,在實達沿用了近十年。”張萬能得意地説。之後,他陸續在實達的各種管理崗位上任職,從事過研發、産品管理、人力資源、銷售管理等各個崗位,為日後創業打下了基礎。
  張萬能説,不像很多人想好了做什麼,甚至鋪好了後路才辭職,他僅僅是感覺自己應該做一些改變。就在實達鼎盛的1998年,張萬能遞交了辭職信,開始漫漫創業路。
  之後,張萬能和朋友合作創辦了神盾信息技術公司。他發明的電腦硬盤數據保護卡註冊了專利並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金獎。這項産品後來被廣泛應用於公共電腦機房的數據保護,也為日後“健康之路”公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
  而張萬能與醫療的結緣要從一次就診經歷談起。1999年,張萬能的親戚來省城看病,他回憶道,當天一大早到醫院排隊掛號,到看完病拿到藥,前後用了5個多小時。“我在福州工作了9年,對就診過程還是很不熟悉,如果一個外地人來看病,沒有熟人帶着,那該有多難。”
  這一就診經歷觸發了他的思考,醫療信息的不對稱難以滿足百姓正常的看病就診需求,是否可以利用技術手段建立一個平台,通過整合醫療資源信息,提供點對點的服務,解決醫、患信息不對稱的現狀。
  彼時,中國互聯網界迎來了第一波熱潮,網上教育、網上銀行、電子商務等依託互聯網的産業迅速發展,互聯網迎來資本燃燒的歲月。在這一背景下,張萬能將目標鎖定健康醫療這一硬骨頭,掀起了對傳統就醫習慣的革命,“健康之路”的雛形應運而生。

  建立醫院的“熟人網絡”

  “人生病的時候是很無助的,這時特別需要一個人在旁邊提醒,應該去哪個醫院,找什麼醫生,‘健康之路’就是要為患者建立一個在醫院的熟人網絡。”張萬能説。
  在事業草創期,健康之路主營預約掛號服務——掛號通,與早期互聯網創業從線上起家不同,張萬能的創業之路卻選擇從線下突圍。
  “患者就診大多數是低頻偶發的急性病,第一反應都是直奔醫院,很少會考慮預約掛號,或者提前對醫生信息做大量功課。”張萬能説,“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患者的就診習慣,而這必須通過面對面引導才能實現。”
  而在當時,互聯網並未在普通百姓間普及,預約掛號市場甚至沒有萌芽,固化的醫療體制更是難以接受一傢俬人公司從碗裏分得“一杯羹”,掛號通的推廣之路異常艱難。為探索這一領域,張萬能付出了高昂的學費,幾乎消耗掉神盾公司積累下的所有積蓄,最後不得不出手神盾的股權。
  公司的幾位老員工對記者説,當時,他們剛去應聘時,公司只有幾張辦公桌,“我們還以為是‘皮包’公司,但被張總的真誠和自信打動了,決心留下來和他一起打拼,一起頂着烈日,去長樂街頭髮傳單。”
  從挂靠金融機構,為VIP客戶免費提供預約掛號,到招募大學生志願者,在藥店和醫院進行現場宣傳,張萬能奔走於公司、醫院、衞生部與政府職能部門之間,在隨時可能被一紙政令推倒的嚴峻形勢下,張萬能在夾縫中求生存,逐漸將團隊的觸角滲透到福建省內各大醫院。
  為了讓醫院和用戶接受預約掛號服務,張萬能聘請了一批專業的諮詢顧問,對每家醫院、每個醫生的情況都瞭如指掌,可以迅速幫助患者找對科室和醫生,而派駐醫院現場的工作人員還可以直接引領患者到所挂科室,協助患者與醫生交流,免除了患者一身傷病還要東跑西問的痛苦。
  在健康之路公司的總部,除了呼叫中心、運營中心之外,公司的大部分人馬都被分派到各家醫院。用張萬能的話説:“我們是一家移動醫療服務領域的‘重’公司。”
  線下服務團隊的建立如同打開健康之路發展的任督二脈,業務形態被迅速複製,很快在福建省內推廣開來。2008年,張萬能走出福建,將目光鎖定在全國市場,通過與各省、市的醫療夥伴合作,建立合資公司。幾年後,張萬能通過置換股份,將分佈在各省市的公司進行合併,一個統一的管理體系孕育而生。
  隨着預約掛號模式的推廣,專家號一號難求和外地就醫難問題得到了較大改善,許多醫院花費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投資建設的掛號系統因服務不到位而最終被健康之路的掛號平台所取代。

  打破醫院信息孤島

  2009年前後,國家要求所有醫院都要採取預約掛號服務,預約量成為醫院等級評審的一個重要指標。除了醫院自建體系外,一些大的軟體廠商、電信運營商、金融機構也開始涉水醫療領域,過去無人問津的冷門一下子變得競爭激烈,健康之路的利潤被逐漸攤薄。
  張萬能以自身舉例:“以我們千萬級別規模的落地服務預約掛號估算,為每個用戶完成所有服務需花費6-8塊錢,且醫院也不喜歡只跟一家服務商合作,要引入更多的醫療資源。想要在競爭中取勝,必須為醫院提供更多服務,讓醫院願意和我們合作。”
  為此,張萬能開始調整戰略方向,除了提供政策要求醫院必須做的、非醫技類患者服務工作外,健康之路還把分級診療、雙向轉診也列為今後的服務項目之一。
  所謂“雙向轉診”,簡而言之就是“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積極發揮大中型醫院在人才、技術及設備等方面的優勢,同時充分利用各社區醫院的服務功能和網點資源,促使基本醫療逐步下沉社區,社區群眾危重病、疑難病的救治則到大中型醫院。
  早在2009年,國家衞生計生委(前國家衞生部)就要求全國醫院實施預約診療服務,但全國各地上線的很多轉診平台幾乎都“跑不起來”。
  “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一個專業的運營或服務公司來運營。而且這本質上不是一套軟體,而是一套包括‘平台+人員+運營’的完整服務體系。一張紙質轉診單,如果沒有軟體,但有專門的服務人員,依然可以運行。”張萬能説。
  抓住醫院需求的痛點,健康之路快速切入雙向轉診服務領域,推出了無邊界醫療服務平台,希望利用雙向轉診服務吸引醫療機構到平台上。“無邊界醫療服務平台打破了原先各個醫院獨立運作的‘信息孤島’狀態,讓區域醫療資源真正可以流動起來。”
  張萬能介紹,機構間的轉診協作,可以把醫院間,醫生之間,醫院與行業協會、政府主管部門之間的微關係變成強關係,形成機構間、醫生間的粘性社交網絡。因此,進入無邊界醫療服務平台的醫院,不是一家家,而是一批批自主加入。
  “我們做這個事情,符合我們的‘基因’,同時又能滿足衛計委和醫院的要求。目前平台上的醫院正以十倍的速度快速增長。”張萬能説。

  “健康管家”貫穿診前、診中和診後

  “健康之路的服務價值主要通過診前、診中、診後三個階段來實現,診前的關鍵價值是‘找對醫生’。光福建省,公司就有150多位員工被派駐到各家醫院現場,收集醫生的動態信息,以保證診前的導醫指導信息的準確性和實時性。但最有意思的就是診後的系列服務。”張萬能説。
  相關數據統計,我國醫生平均分給每位患者的診療時間只有382秒,實際上病人離開診室,治療才剛剛開始,吃藥、康復訓練等各個環節都會碰到各種問題。基於此,健康之路繼續推出另一核心服務,通過網絡或電話在診後諮詢醫生。
  “患者看完病後,可以掃描醫生專屬的二維碼,與醫生建立信息通道,醫生自行控制患者的數量、服務時間和價格。”張萬能説,這一跟蹤服務體系的建立,可以幫助醫生建立和管理自己的患者群,有的放矢地進行醫療服務,也可以幫助醫生打造自己的品牌。
  這與春雨、好大夫在線等移動醫療産品的用戶特徵相倣——有自診需求、慣於向網絡求助。所不同的是,健康之路提供的信息並不是來自於網絡的“輕問診”,而是基於數十年在線下積累起來的醫生數據庫,基於面對面的就診行為。
  當下,很多人關注健康之路的贏利能力。張萬能坦言:“一半是免費,一半是有償。”公司擁有最全面、動態的醫院和醫生的服務信息,這部分是完全免費開放的。而預約掛號、諮詢等服務,則採用會員制的方式提供有償服務。“儘管某些服務是收費的,但這卻節省了患者的就診時間和往返費用,對邊遠地區和農村的患者,節約的效益更是明顯。”
  “創辦之初,我就清楚這個行業沒有暴利。”張萬能説,面向社會大眾的普遍服務部分,今後的目標是免費,目前公司已經將網絡預約掛號和電話自助預約掛號費從5元降低至1元,希望將來能由政府來為基礎服務買單。
  如何解析當前移動醫療領域的資本涌入?張萬能説,移動醫療行業前景光明,資本大量涌入推動了行業發展。但目前移動醫療仍然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各家公司還沒有建立絕對的競爭優勢,也許在2015年可以初見端倪,2016年行業格局將會基本確立。
  當前,健康之路的服務範圍已經覆蓋全國31個省,服務於4500多家知名醫院,3萬多名醫生,每年為數千萬患者提供就醫指導。張萬能説,公司的願景是“做億萬中國人一家子一輩子的健康管家”,而隨着資本的涌入與社會就醫習慣的改變,健康之路必將是一條不平凡之路。

  [記者手記]

  互聯網創業:堅守,成就競爭優勢

  時下,互聯網創業熱潮正席捲全國,移動醫療作為一塊巨大的藍海,正吸引成千上萬的創業者、投資人紛紛涌入,希望高舉健康牌,搭乘互聯網大軍的快車。但“健康之路”創辦人張萬能的經歷説明,羅馬並非一天建成,堅守是成就競爭優勢的最大法寶。
  堅守,是十餘年時間始終保持對醫療領域的激情,雖然接連鎩羽,依然能不忘初心;堅守,是始終站在病人的立場尋找創業突破口,游走於多個利益攸關方,但依然能保持本源;堅守,是將職業作為一生的事業,在草莽般的創業圈尋求有“溫度”的生長。
  如今,國內的互聯網創業圈可以稱得上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在這個英雄不問出處、人人皆可暴富的行業,創業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改變個體命運、證明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
  上市融資你追我趕,風投資金大筆一揮,資本的涌入加速行業的洗牌,也催發人心思變。一些創業者盲目照搬照抄國外模式,一切以“利”字當頭,以吸引投資為最終目的;一些創業者“朝三暮四”,緊追流行趨勢,在各個新鮮領域搖擺不定,貌似什麼都能做,但卻都不能“脫穎而出”,浪費大量時間和資源。那些單純追求技術、靈感、自由的極客一夜之間似乎“變了味”。
  站在風口,但依然能堅守初心,考驗的是創業者的定力和心智,更體現創業者的格局和眼光。張萬能的經歷説明,互聯網創業,年齡不是問題,心態是關鍵;資金不是難題,堅守是核心。以“百年老店”的目標為發展方向,才不會因為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更改航線,以“顧客就是上帝”的傳統理念為標杆,才不會為了短期利益而“飲鴆止渴”。  (劉姝君)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互聯網重構醫療行業 眾多難題待解
食藥總局公告重挫“獨一味” 恒康醫療衝擊大
我國移動醫療APP已達2000多款
百度成立移動醫療事業部意在搶食百億市場
美敦力斥資500億美元並購柯惠醫療
 
頻道精選:
【思想】降準降息的空間全面打開 2013-06-14
【讀書】在長跑中勝出的企業總有其不尋常之處 2015-01-14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全球發力再寬鬆 激發貨幣競貶 2015-02-06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