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有接受採訪的醫院都使用進口醫療器械,在這些醫院很難覓到國産器械的蹤影。進口醫療器械的強勢,很大程度上跟本土品牌的孱弱有關,國産高端醫療器械取代進口品牌的道路仍然漫長。
今年8月16日,衛計委和工信部聯合召開會議稱,將建立三甲醫院主動使用國産醫療設備激勵機制。
但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近一個月調查發現,所有接受採訪的醫院都使用進口醫療器械,在這些醫院很難覓到國産器械的蹤影。進口醫療器械的強勢,很大程度上跟本土品牌的孱弱有關,國産高端醫療器械取代進口品牌的道路仍然漫長。
此外,由於缺乏核心技術,外資公司完全壟斷了中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的定價權。他們還通過對設備售後服務的壟斷,使得中國醫院不得不支付高昂的後期維護費。
國産品牌不被認可
對於絕大多數本土醫療器械廠家來説,儘管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只有一字之差,但這其中的征途卻相當坎坷。中商情報網數據顯示,2013年,醫療器械進口額為149.75億美元,同比增長20.07%。其中,34個品種進口額達到億元規模,以通用診療設備、彩色超聲波診斷儀、彌補生理缺陷的康復用具、X射線斷層檢查儀、內窺鏡、醫用導管、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等高附加值産品為主。
而國産醫療設備的出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2013年,我國醫療器械出口額為193.05億美元,同比增長9.92%。但出口規模最大的是按摩器,為15.73億美元。儘管我國醫療器械産品全球市場份額逐年擴大,但民營企業仍以出口醫用敷料、醫用高分子等低附加值的大宗無源産品為主。而境外售後技術服務體系尚未形成限制,多數出口部分有源産品的企業尚無法克服售後技術服務短板。
先健科技(01302,HK)首席執行官趙亦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談到,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對全球市場的貢獻佔到60%~70%,但以初級産品居多,出口最多的是棉簽、紗布,‘中國製造’是低端廉價産品的代名詞。在風控等級最高的植入性醫療器械領域,“中國製造”很難西方國家認可。
談起六年前在德國進行心臟缺損封堵器CeraFlex臨床實驗的一場手術,先健科技的張博士仍耿耿於懷。他告訴記者,當時醫生與患者都已經準備好進行手術,包括他在內的幾名先健科技工程師在記錄産品使用情況,患者在手術&上突然聽見他和同事的中文對話,立馬拔掉了身上的儀器,拒絕手術。“這件事情對我們打擊很大,同時也更加堅定我們要讓西方人相信並放心使用我們産品的決心。”
趙亦偉&&,幾乎所有醫院的高價值、救命型的醫療器械都是西方進口品牌,國産醫療器械只能在非接觸性設備和其他低端領域嶄露頭角。深圳邁瑞醫療(NYSE:MR)公共關係部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醫療器械作為西方醫學的輔助工具,外資品牌在該領域的優勢較大。細分市場來看,強生是植入性等醫療器械的巨頭;通用、飛利浦和西門子是診斷器械行業的“GPS”,佔到國內高端市場的80%以上;檢驗設備領域,前三家外資品牌也佔據70%以上的國內高端市場份額。邁瑞作為國內最大的醫療器械企業,在國際高端醫療設備大舞&上的佔比仍是鳳毛麟角。
“我們的超聲影像設備去年營收約3億美元,排名世界第六,但國際市場佔有率只有4%。”該負責人進一步&&,即便在中國本土市場,進口品牌的強勢地位也讓各細分領域的國産品牌黯然失色。
洋貨一統天下的局面,也使得一些人在認識上産生偏差。一位不願具名的醫療器械行業資深人士談到,一些大醫院的管理者心中仿佛已經有了這樣一個固有的觀點,就是國産貨質量不行,為了保險起見,大家寧願購買外資設備,本土設備主要集中在基層醫療機構。
國産品牌話語權缺失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國産醫療器械仍沒有話語權。對於其中的原因,上述深圳邁瑞負責人的評價一針見血,跨國公司的技術壟斷是引發設備銷售及售後服務涉嫌壟斷的重要原因。首先,由於醫療器械的快速發展以及知識産權等問題,致使廠商依舊把持相關的售後服務,進而形成了高價壟斷;其次,我國大型醫療設備主要依靠進口,少數幾家設備巨頭形成市場壟斷,導致競爭不充分、價格虛高。
“專利、知識産權是醫療器械企業的核心要素,外企在這方面有絕對的話語權。”該負責人説,國內大部分廠家還扎堆在附加值低的中低端設備上競爭,即便國內最好的超聲影像設備也比進口品牌的最高端産品差一個檔次。
由於沒有自主知識産權,國內企業做到現在非常不易。當初邁瑞嘗試研發第一款超聲影像産品的時候困難重重。上述負責人&&,“彩超的原理大家都懂,但探頭和圖像處理技術是難題,並存在很多技術壁壘,我們就對工程技術進行探索,將難關一個個攻克。最開始探頭的成功率只有10%,經過三年時間和3000多萬投入,邁瑞終於在2006年做出來了第一款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彩超。”
據了解,在國內超聲影像市場50億~60億元的容量中,約佔總體&數四成的進口品牌瓜分了75%的銷售額。也就是説,佔據國內超聲影響市場半壁江山的國産品牌扎堆在中低端市場,高端市場依然被外資品牌壟斷。
《2013年度中國醫療設備售後服務調查》結果顯示,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在超聲影像類設備市場的佔有率依次為30.4%、28.5%及11.5%,邁瑞以6.0%排在第五位,是唯一的國産品牌。
在聯影董事長張強和他的同事看來,國産醫療設備之所以一直會在高端産品領域失語,主要是由於存在自身産品質量不過關、核心技術缺失以及經營理念滯後等問題。張強説,以前大家一直只求有,卻不求做好,導致國産醫療設備在之前30多年裏口碑越來越差。因為有着這樣一個沉重的行業包袱,國産醫療器械的起點是從負數開始的。“為什麼市場一直被外資壟斷?就是因為沒有任何一家中國公司敢跳出來跟國外公司競爭。”
前述醫療器械行業資深人士還指出,歐美國家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在磁共振、CT機的技術研發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而我們國家是在改革開放後才開始引進這些先進機器的,由於起步晚,國産企業需要一個消化、積累的過程。
專家觀點
業內:洋品牌壟斷醫療器械售後維護 國內醫療機構和百姓成受害者
駱漢生副主任技師曾是湖北省人民醫院醫療設備處處長,現在是醫院處級調研員,已從事三十多年的醫療器械維修與管理工作,並擔任過武漢市醫學會第四屆醫療器械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2014年11月16日,駱漢生剛從北京參加完中國醫療設備民族工業發展大會回到武漢,這個大會有一個議題是
“打破中國醫療設備售後服務壟斷堅冰”,該議題是會議研討的一個熱點。
現在,國外醫療設備製造廠商壟斷進口醫療設備的售後服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我和許多同行們為這個事情奔波了多年,但一直沒有大進展。現在希望大家能團結起來,用現行的法規來打破國外醫療設備製造廠商在設備售後服務中的壟斷。”駱漢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實際上,整個醫療機構在這件事情上是受害者,而老百姓是最大的受害者。
生産廠家設置後&密碼?
在駱漢生的印象中,外國醫療器械廠家最開始並沒有壟斷設備的售後服務。上世紀90年代,他就參加過兩次廠家邀請的出國培訓,且設備電路圖、維修指南等重要文件也會隨機附帶。“我以前一直在設備科,醫院大大小小的機器都由我們部門來維護。”
2000年時,醫院一台在保修期的螺旋CT機第一次出現故障。慶幸的是,駱漢生和同事們此前已經使用設備的維修軟體檢測出前置放大器板的故障,他們很快在40多塊板子中確定了故障源,把損壞的電路板調換到最邊緣作應急處理後,經過兩個小時使設備投入應急使用。隨後,廠家送來新的電路板換上後,才徹底解決了機器環狀偽影的問題。
但駱漢生慢慢發現,當設備發生故障時他們能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少,都得靠廠家上門解決。因為廠家開始在設備上設置密碼,只有憑指派的工程師輸入密碼後才能進入後&系統。在部分機器密碼被破解後,廠家又改成了動態密碼。而且,供應商在交付設備時不再提供技術説明書等關鍵資料,以至於設備科沒辦法研究機器的內部構成。
“沒有這些資料,我們設備科的同事和第三方維修人員都很難做。”駱漢生説,維修一台醫療設備要滿足四個條件,維修資料、工具、原配件和專業的技術工人。但現在廠家既不提供資料也不培訓醫院的工程師,市場上也很難找到流通的維修配件。
廣州一家醫療器械維修公司林工&&,即便是專業的維修機構,也很難破解動態密碼,只能靠一些非公開的方式從廠家內部獲得密碼。“廠家的銷售網絡會分區域,我們有時候會想辦法越過機器所在區域,找其他區域的朋友幫忙拿到密碼。”
林工直言,這種是非常規路線,需要一些費用,而且也不是每次都能過關。對於醫療機構而言,能在第一時間解決故障機器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他們也不敢輕易接一些先進設備的維修工作。“三甲醫院本來病人就多,還有很多外地病人。如果一台機器出現故障,醫院想到的是如何快點把機器修好。基於這一點,我們通常建議醫院直接找廠家。”
應用法規打破壟斷堅冰
“其實,要打破外企的售後壟斷並不難,我國對這些都是有法可依的,但他們鑽了監管的漏洞。”駱漢生無奈&&,儘管醫療設備供應商向用戶提供醫療設備是一種商業行為,但必須嚴格遵守醫療設備安全的國家標準。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4年頒佈的
《醫療器械説明書和標籤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指出,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使用的醫療器械應當按照該《規定》要求附有説明書和標籤。醫療器械説明書是指由醫療器械註冊人或者備案人製作,隨産品提供給用戶,涵蓋該産品安全有效的基本信息,用以指導正確安裝、調試、操作、使用、維護、保養的技術文件。
該《規定》第十條明確,醫療器械説明書應當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有關要求,其中包括産品的性能、主要結構組成或者成分、適用範圍、安裝和使用説明或者圖示、産品維護和保養方式等具體內容。同時,為了能夠保證操作者、使用者正確安裝使用,還應包括産品安裝説明及技術圖、線路圖,産品正確安裝所必須的環境條件及鑒別是否正確安裝的技術信息。
駱漢生對着一條條法規細數醫療設備廠家的違規。他認為,在銷售進口醫療器械時,供貨方普遍存在着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法》(GB9706.1--2007/IEC60601-1:1988)中6.8(強制性標準)的規定、向最終用戶提供隨機文件中要求的“技術説明書”的問題,已涉嫌違反《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第四十二條。
“我們必須用現行的法規,砸開進口醫療設備售後服務壟斷的堅冰。”駱漢生説,近幾年來他多次向湖北省、武漢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監管部門反映情況,也得到了積極的回應。
對於這一問題,一省級食藥監局處長&&,食藥監部門對於醫療器械的監管應參照
《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以保證醫療設備的安全、有效使用。“我們對醫療器械有備案、註冊管理,對産品説明書、標籤也有相應的管理。”
記者查閱新版
《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第二章第二十七條發現,醫療器械應當有説明書、標籤,其中應當標明安裝、使用説明、維護和保養方法。前述處長強調,廠家在交驗設備時必須出具這些文件,不能以知識産權保護為藉口不予交付。
“醫療機構和百姓是受害者”
“洋品牌在醫療設備售後服務上的壟斷,整個醫療機構都是受害者。”駱漢生認為,廠家對醫院的高收費最終還是轉嫁到患者身上,醫院顯然無力承擔這麼高的維修費用,整個醫療機構和中國的老百姓都是受害者。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秘書長白知朋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在我國一線城市,比如北京,一台CT機一天要為70~80人服務,而在陜西、河南、山東等省的縣級醫院,一所醫院一天下來的最多只會有7~15位病患來照CT。駱漢生直言,如果能打破保修壟斷為醫院節約開支,這就是減輕大家的負擔。
聯影醫療技術部工作人員小陳也指出,因為中國企業沒有話語權,所以醫院不得不向跨國企業支付高昂費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老百姓看病越來越貴。現在,大部分國産設備價格和國際同類型、同檔次、同技術水準、同質量標準的國外産品相比要便宜30%左右,而且後期維修服務只是國外公司的一半。
對於醫院而言,選擇國産設備是一把雙刃劍,在享受高性價比的同時,有可能還要考慮産品技術能力和售後服務。現在大部分國産企業還停留在市場推廣和擴大産能上,對售後重視度不夠。
擁有逾二十年維修經驗的林工&&,部分醫療器械生産企業沒有為醫院提供合理的預防性維護計劃,沒有按時進行巡檢、電話詢訪和維護保養,也很少對醫院技術人員開展質控培訓。“進口品牌在售後服務質量上要比本土企業做得完善,對醫院來説就是保障。”駱漢生説,他有時會到基層醫院協助修理機器,由於廠家售後服務問題,一些基層醫療機構的機器遇到障礙後只能癱瘓、閒置。
與大部分本土企業形成鮮明對比,許多外資醫療器械企業將售後作為營銷戰略中的重點。2013年,通用電氣(GE)中國創新中心啟動了“智能響應中心”,完成了與全國不同層級醫療機構數千台診斷設備的在線連接,並與上海5家醫院開展了開機保障解決方案試點。湖北省十堰市人民醫院設備科李科長向記者證實,外資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後&清晰掌握設備的運轉情況,將服務從被動相應升級為主動管理設備。
面對中國技師的“指控”,外資公司也有些鬱悶。“我們一直都按中國的法律法規辦事。”一家知名外資醫療器械公司的相關負責人此前對記者説,外資醫療器械公司在中國並不存在“壟斷”的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