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烏蘭察布霸王河一角 |
 |
| 烏蘭察布市交通區位圖 |
在陰山上,人造的長城與天造的山脈幾乎合二為一,而在這兩個巨大的可視景觀背後,隱藏着一條不可見的農牧分界線,這條線隔開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即陰山以北的北方游牧民族和陰山以南的農耕民族。今天的烏蘭察布市恰好處於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交錯地帶。
中國正北方 民族融合地
烏蘭察布市,位於中國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處環渤海經濟區內,京津經濟帶與呼包經濟帶之間;東鄰首部北京,距河北省張家口市195公里,距北京市430公里;西接內蒙古自治區首府,距呼和浩特市不足150公里,距包頭市304公里;西倚山西省,距煤都大同市143公里,北與二連口岸相連,距二連浩特市347公里,並與蒙古國接壤。
烏蘭察布市,前稱烏蘭察布盟,為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級行政區域的專用名稱。“烏蘭”蒙古語“紅色”之意,“察布”蒙古語“山的兩翼高地”之意,“盟”是蒙古語“楚古拉幹”(聚會)的漢譯詞。
據《綏遠通志》記載,烏蘭察布得於蒙語烏蘭察布一詞,即為紅山口之意。紅山口在歸綏(今呼和浩特市)東北25公里的大青山腳下,歷史上為重要軍事要塞。所轄六個部落旗於一定時間常常會盟於烏蘭察布一地,接受清廷派來的欽差大臣的檢閱和聽取皇帝的詔命,將會合處的地名冠之為盟。清天聰六年(公元1633年),四子王部落,烏拉特前、中、後三旗、茂明安部落、喀爾喀右翼部落(即達爾罕旗)等6個部落首次會盟於烏蘭察布,故有了烏蘭察布盟之稱。這一名稱從清代一直沿用到撤盟劃市。
烏蘭察布自古以來就是北方各兄弟民族雜居的地方,他們用辛勤的汗水,共同創造了這裡的文明。
遠古時期,烏蘭察布市山地“森林極盛”,故《史記》謂居此之民族為“林胡”。秦漢以來,到17世紀末一直還是山西木材的供給地之一。據史料記載,歷史上這裡曾是“草過於馬背,擇水而棲,擇沃而耕,水草肥美”的優良牧場。“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正是當時烏蘭察布草原風光的真實寫照。
烏蘭察布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薈萃。這裡,出土過具有重大科研價值,距今900餘年仍保存完好的契丹女屍;有成吉思汗三太子窩闊&創業的事跡;還有解放戰爭時期軍調三人談判小組代表駐地(集寧橋西)、老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等。
我國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了今內蒙古陰山一帶岩石上有“馬鹿之跡”,即岩畫。烏蘭察布岩畫是中國北方草原岩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四子王旗查幹哈夏圖岩畫、畢其格圖溝岩文岩畫、敖特奇溝岩畫,察右後旗三井泉岩畫,察右後旗八號地岩文岩畫等。這些岩畫最早創作於1萬年前,最近的也有數百年歷史。
烏蘭察布境內有豐富的長城遺址,有趙長城、秦長城、漢長城、北魏長城、金長城(金界壕)和明長城等。戰國時,烏蘭察布區域大部分是趙國和匈奴的領地。趙國為了防禦匈奴和鄰國的侵擾,在這裡修築長城。趙長城遺址長約170公里,在卓資縣境內保存得較好。古老的趙長城不僅是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萬里長城的母體部分。烏蘭察布市境內的長城遺址最明顯的是明長城,有“主邊”和“次邊”之分。目前,豐鎮市、涼城縣與山西省交界處的明長城遺址保存較好。
蒙古帝國時期,烏蘭察布一帶曾經是蒙古鐵騎挺進中原的前沿,汪古部在這裡為蒙元帝國的建立和統一立下顯著功勳。在元朝的建立過程中,烏蘭察布草原還曾是蒙古汗國的軍事指揮中心。成吉思汗三子窩闊&曾經把九十九泉作為前沿指揮所,還在這裡避暑消夏。如今,在輝騰錫勒草原還有窩闊&屯兵北伐時的兵器庫和點將&遺址。在四子王旗有氣勢壯觀的元代罕烏拉敖包遺址群,堪稱世界敖包遺址群之最。元朝將烏蘭察布草原劃為元朝的腹裏之地,直屬於中書省,並將此地區提格,建有德寧路、凈州路、集寧路。還建立了10多座城鎮,興辦孔廟。在凈州路、集寧路發現的“文宣王廟碑”就有三塊,其中一塊立於集寧老虎山公園的山上。當時這裡,草原生態得以恢復,畜牧業和農業都得到穩定發展。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進一步加強,人們長期雜居,互通婚姻,出現了民族大融合。
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位於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鄉土城子村,曾是元朝重要的商貿中心,“南瓷北輸”的主幹線,後毀於戰爭。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被列為2003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古城遺址中出土有七大窯係的瓷器,還出土了6件元代青花高足杯,是非常珍稀的文物,轟動了考古界。
明清時期,察哈爾部、杜爾伯特部、漢人、滿人等都向烏蘭察布草原湧來,烏蘭察布地區成為多民族共有的家園。
抗日戰爭中,我軍建立的抗日根據地和在全盟境內開展的敵後遊擊戰,更使這裡名揚四海;解放戰爭中,著名的集寧戰役,就發生在今烏蘭察布市市府所在地集寧區。
我國近代史上曾發生了3次移民潮,即“闖關東”、“走西口”和“下南洋”。從明朝中期到民國初年,晉西北一帶由於自然環境惡劣,人民生活貧困,無數人背井離鄉來到口外的包頭、歸化(呼和浩特)、烏蘭察布等地經商、謀生,這種移民活動被稱為“走西口”。這其中,山西人最多也最為成功,他們不僅打通了中原腹地與內蒙古草原的經濟文化通道,帶動了這一地區的繁榮和發展,也使晉商文化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走西口”的移民潮中,烏蘭察布地區佔有重要的地位。
建設宜居新城 打造綠色名片
2003年12月1日,國務院批准烏蘭察布盟撒盟設市,成立烏蘭察布市。全市現轄察右前旗、察右後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卓資縣、興和縣、涼城縣、商都縣、化德縣、豐鎮市、集寧區等十一個旗縣市區。
然而“地下無寶,地上無草”曾是烏蘭察布市的真實寫照。“貧窮不會落地生根!”2011年8月,在該市黨代會上,市委書記王學豐擲地有聲地説,要發展就必須破除“唯條件、資源、政策”論,解放思想,大膽進取。
烏蘭察布新一屆領導班子審視市情,緊盯區位交通優勢,變非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把發展定位為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産業基地之一,內蒙古西部對接京津冀的交通、物流樞紐及區域性中心城市。然而市政府所在地—集寧城區面積僅有36平方公里,要實現這一目標,放大區位交通優勢發展商貿物流,必須突破原有的“迷你”小城,拉大城市框架,集寧區和察右前旗平地泉組成了面積達144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
如何吸引投資者?烏蘭察布市大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環境,以“三山兩河”為重點,打造城市綠色名片。
圍繞自治區建設草原旅游休閒度假中心的發展思路,烏蘭察布市根據市情,提出要把旅游業打造成內蒙古旅游的前沿門戶及首都的養生之地的發展戰略,建設全面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草原觀光休閒度假基地核心區,推進“一心兩翼三大景區”建設,打響“吉祥草原、避暑勝地”品牌,深入挖掘察哈爾文化、草原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快建設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名鎮名村。
針對旅游基礎設施落後的實際,該市加大了投入,2013年旅游景區共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0億元,較上年翻了一番,修通旅游公路181公里。2014年繼續強化旅游産業基礎建設,加快建設四子王旗大紅山旅游公路、武川至格根塔拉公路、興和縣至蘇木山旅游公路、科布爾至卓資縣公路,民航集寧支線機場、京呼高鐵等都在建設中,交通的便捷為游人提供了更多出行選擇。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借力迅速做大旅游業。2011年引入的內蒙古恒信精工投資有限公司,投資100億元建設集寧現代物流園區。在産業布局上,從提升傳統優勢産業的皮革業入手,投資12億元,建成我國北方目前最大、最專業的皮革銷售集散地——集寧國際皮革城,並被全國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4A級旅游景區。
如今,“草原皮都 烏蘭察布”,這條在央視等多家重量級媒體黃金時段連續播出2年的廣告形象片,使烏蘭察布遼闊美麗的草原、涼爽氣候、乾淨的空氣、獨特的人文以及生態宜居城市形象被全國人民知曉。
招商引資與項目建設進展也呈爆發態勢。卓資紅召、察右中旗輝騰錫勒草原景區、察右後旗察哈爾火山草原、元代集寧路遺址文化産業園、前旗黃旗海濕地等重點項目簽約額達30億元。
烏蘭察布是草原觀光、體驗蒙古族風情的絕佳去處。以烏蘭察布市為中心,可以東西南北四面去游覽遍佈內蒙古的文物古跡。
夏秋季節,烏蘭察布大草原藍天白雲、綠草茸茸、牛羊遍地、駿馬奔馳、氈包點點,如蓮花般的蒙古包裏酒歌悠揚、肉奶飄香,服飾獨特、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姑娘會向游客獻上祝福的哈達、美酒。
“我來烏蘭察布還是20世紀90年代初,十幾年間,烏蘭察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交通便利,透射出一種自然美的韻味,這些是北京所比不了的,以後還會和朋友經常來。”北京自駕車友李先生由衷地説。
構建“長城金三角” 抱團融入京津冀
烏蘭察布市屬呼包銀經濟區和京津唐經濟帶的結合部,區位優越,是國務院批准的對外開放城市、自治區東進西出的“橋頭堡”、北開南聯的交匯點,是連接東北、華北、西北三大經濟區的交通樞紐,是內蒙古距離首都最近的地區之一,也是首都通往西北地區乃至俄蒙、歐盟的重要陸路交通樞紐。
在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深入破題、區域合作蓬勃推進、京津冀一體化全面啟動、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快構建的利好背景下,烏蘭察布又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和黃金發展期。
目前,由烏蘭察布牽頭,協同大同、張家口,面對面商討修訂的建設“烏大張”經濟合作區框架協議已達成,並第一次以政府協議的形式,對合作予以制度化和規範化,擬在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安全聯防聯控、現代農牧業、工業産業、區域旅游、區域內貿易、現代化物流、科技交流、應急協同機制、水務合作和信息平台合作共十一個領域展開闔作,攜手結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區域經濟體。
隨着烏大張三地深度合作的全面開啟,烏蘭察布、大同、張家口已開始聯手發力,“抱團”融入京津冀經濟圈。目前三地合作已正式進入“黨政推動、市場帶動、民間聯動”的區域一體化進程,蒙晉冀(烏大張)長城金三角經濟合作區的版圖也越來越清晰。
烏蘭察布市旅游局局長秦斌説:“烏蘭察布市、大同市與張家口市同處於蒙晉冀三省交匯處,地緣相連,自然條件相似,人文習俗相近,商旅相通,歷史上一直保持着密切&&和交往。隨着晉冀蒙長城‘金三角’區域合作機制的建立,將方便三市旅游資源互通有無,游客、産品、服務等緊密&&,市內31家旅游景區、酒店及旅行社組成了旅游聯盟,並與北京、天津、太原等周邊旅行社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開拓3地旅游市場。”
在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發布的全國十佳食品安全城市,烏蘭察布市在全國358個地級市中脫穎而出,成為自治區唯一進入“全國十佳食品安全城市”的地區,為打造草原和民族特色的食品安全文化提供了品牌支撐。近年來這個市充分發揮氣候優勢,大力發展冷涼蔬菜,借力京蒙合作機遇,推動高品質綠色無公害冷涼蔬菜進入北京市場,目前,北京市場的馬鈴薯70%來自該市。
隨着綠色、原生態概念的深入人心,農家游成為城市游客親近自然、返璞歸真的新選擇。該市旅游局瞄準市場,大力扶持化德縣恒利綠色生態莊園、商都縣德立海生態莊園、察右後旗巴音淖爾農家樂及各地草莓種植園等一批高A級農牧業休閒文化旅游點建設,令游客感受到“全國十佳食品安全城市”的綠色、無污染美食,在田間地頭體會種植、採摘、收穫的喜悅。
作為我國最大的馬鈴薯産區,烏蘭察布被譽為“中國薯都”;這裡是我國神舟系列飛船的主着陸地,故稱“神舟家園”;這裡是服務首都的清潔能源生産輸出基地,其風力資源豐富,被譽為“空中三峽”……一個個綠色的名片交相輝映,構成了中國北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本刊圖片除署名者外均由烏蘭察布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