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開啟託管模式 規模化服務實現農民盈利
2014-12-26    作者:    來源:央視財經
分享到:
【字號

  【土地流轉必須尊重每一戶農民的意見,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有的地方採取的辦法是少數服從多數,這樣做究竟有沒有合理性?在遇到具體矛盾時,村幹部的智慧和能力就尤其受考驗。我國農村土地流轉進程正在加速,這意味着中國農業告別幾千年小農經濟,步入規模化、現代化的發展。然而在實施土地流轉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衝突,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有的地方並沒有遵照農民自願的原則進行流轉,記者在山東省汶上縣辛店村就發現, 這裡的土地流轉遇到了難題。】

  土地流轉遭遇難題化解矛盾考驗村幹部智慧

  當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見到山東省汶上縣辛店村村民楊文義時,他正租住在臨村的一處民房裏,因為家裏的四畝土地已經流轉出去,平常就靠這輛三輪車賺點零花錢。

  記者:他們給你們流轉土地費用是多少錢?

  山東省汶上縣辛店村村民楊文義:一畝地是1300元。

  記者:給你們簽流轉的協議嗎?或者説有什麼手續嗎?

  楊文義:以生産組流轉出去的。

  楊文義告訴記者,他們的土地流轉合同是以村小組的名義簽署的。個人沒有保留。他已經在這每年4000元租金的民房裏住了一年多,他很想搬遷到新居裏,但拆遷後的新房遲遲不能完工,他認為,這和村裏一些人沒有流轉土地有關。

  楊文義:現在有個別戶為了佔點小便宜,覺得個人虧了就不給流轉。

  是否像楊文義説得那樣,村裏的土地有人不願流轉?土地流轉和拆遷房又有着怎樣的關係呢?在楊文義家門口,我們遇到了前來串門的楊克學。

  記者:你在這裡租房子是嗎?

  山東省汶上縣辛店村村民楊克學:我在這裡租房子。

  記者:你們家土地流轉了嗎?

  楊克學:沒有。

  記者:為什麼沒有?

  楊克學:我的土地沒有流轉。

  記者:為什麼沒有流轉呢?

  見記者追問,楊克學一直閃爍其詞,最後終於説出了實情。

  楊克學:土地流轉,不是蓋房子,現在允許蓋房子嗎,在地裏蓋房子。

  記者:讓誰蓋房子?你們自己嗎?

  楊克學:不是自己,我們蓋着呢。

  楊克學告訴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他家六口人有七畝地,就在前幾個月被通知要改用,蓋成回遷樓,因為條件沒有談攏,他沒同意,一直僵持着。現在是村裏人替他代種。

  記者:給你們租金了嗎?

  楊克學:我沒有領,因為牽扯到事沒有落實。

  記者:你們想落實什麼?

  楊克學:我們想落實,你承包種地行,種地到最後還是我們的地,到最後蓋樓。

  楊克學家的地到底有沒有被佔用蓋樓?他説的蓋回遷樓究竟在什麼地方,佔地多少呢?隨後,記者找到了汶上縣辛店村的支部書記趙長洪。

  記者:你們用這個地蓋樓了,做建築了,是這麼回事嗎?

  山東省汶上縣辛店村支部書記趙長洪:現在還沒有,現在還沒有蓋。

  記者:沒有蓋。

  趙長洪:沒有手續,我們不敢佔用土地。

  記者:要蓋什麼樓,要做什麼事情?

  趙長洪:回遷樓,我們村民的回遷樓。

  趙長洪告訴記者,辛店村屬於城鄉接合部,緊鄰105國道,從去年開始啟動了棚戶區改造建設,用地位置在105國道以東,辰欣路以北,南店鎮辛店村土地以西的地方。

  辛店村屬於城鄉接合部 緊鄰105國道

  記者:我們村有多少戶老百姓?

  趙長洪:460多戶回遷。

  記者:這是幾棟樓?

  趙長洪:8棟。

  記者:不夠住嗎?

  趙長洪:不夠,還差12棟。

  記者:8棟還差12棟,應該是蓋20棟是嗎?

  趙長洪:對,才夠460多戶呢。20多畝地。

  趙長洪説,現在已經蓋好的8棟樓,每棟能入住30多戶,只能解決一半村民的住房問題。而所要拓寬的20多畝地,其中包括楊克學家裏的農田,就在樓群的後面。

  記者:就是説這邊的房子還需要往後蓋,才夠住。

  趙長洪:對,不然沒辦法住,不夠住,成天開會給老百姓説,你看咱都沒給自己兄弟蓋房子。

  趙長洪隨後帶記者爬上六樓,指認要增加的土地面積,因為沒有跟農戶協商好,這20畝地依然還種着農田,那麼趙長洪所説的回遷房是否是經國家批准的棚戶區改造建設?他們蓋好的房子是否有國家各部門的資質證明呢?

  記者:這些手續都是正規手續嗎?

  趙長洪:都是正規手續,通過市環保局的,有工程施工證,用地批准證,國土資源局的,這個項目驗收,這個是規劃工程許可證,都是按照標準審批報的。

  趙長洪向記者出示棚戶區改造手續

  在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四部門聯合下發的文件當中,我們看到2014年棚戶區改造任務裏,確實包含辛店社區改造項目的內容。

  趙長洪:現在是462戶。

  記者:現在有多少戶沒有流轉的?

  趙長洪:還有30戶吧。不到30戶,29戶吧。

  記者:這個都是來領錢的。

  趙長洪:凡是簽字的都是把錢領走的。

  在村裏的這份土地流轉合同裏,趙長洪解釋説,如果要蓋回遷房會涉及10戶人家的農田。為此,他也很為難,所以一直在做村民的工作。

  杜志雄,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近期一直深入河南、安徽、黑龍江等各地調研土地流轉情況。他分析,辛店村的回遷房用地問題有可能存在兩方面的原因。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志雄:第一個的確有一部分農民他就不願意改變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就願意當農民,我就願意採取一種分散居住的方式;另外可能也不排除,就是這部分村民他可能是拿着這件事情來要求提高這個,比如説流轉的租金。

  但不管是因為哪種原因,杜志雄認為土地流轉都要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下進行,地方政府特別要針對農戶的真實想法做深入溝通。而針對於回遷房用地,屬於國家積極推進的棚戶區改造安居工程,杜志雄認為,可以借鑒目前在河南、西安等地嘗試的“異地安置”的人性化辦法,即能保護農民利益,又能推進棚戶區建設。

  杜志雄:針對有一部分農民,他就不願意把土地讓出來,他就願意從事農業。那可以通過更上一層的政府協調的方式,就是把這部分願意從事農業的,你可以把他進行一些調整,就是從這個地方、從這個村,或者説從這個社區把他調整到另外一個社區,你給他再安排一塊,同等價值的這樣的一部分土地也好,或者説包括房子,因為他要過去還有房屋問題,所以我覺得還是採取這種比較人性化的這種方式,我覺得這個可能是對於保護農民利益,然後同時也維持當地的社會穩定,更重要的事情就是這個所謂的回遷這樣的一個項目能夠真正地運行。

  辛店村的土地流轉進程中遇到的難題,可能在許多地方都會發生。一方面農民個人自主自願決定權需要維護,另一方面村集體和其他村民的公共利益也應該予以解決。在這個時候,村幹部化解矛盾的智慧和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採訪中,我們記者發現,同樣是在山東省汶上縣, 就在離辛店村不到20公里的地方,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以汶上縣供銷合作社為經營主體,開展土地託管,解決了以往的“空巢村”無人種地的難題。

  土地託管打破“打工顧不上種地 花錢種地成本高”困局

  剛剛打工回來的徐恩忠正在庭院裏收拾着歸倉的玉米。他家的5畝多地全交給了供銷社進行“全託管”,自己啥事不用管,秋收後直接賣糧即可。但在幾年前村裏剛剛開始土地託管時,他當年心裏很不踏實。

  山東省汶上縣義橋鎮徐村村民徐恩忠:當時就是説,他們説種了給個人,不一定現在土地一承包,誰知道是流轉他們,給他們(還是)個人種,原來就有這個想法,到後來他們有先加入的,慢慢地一看這個情況很好。

  徐恩忠給我們拿出了這份土地託管協議,上面明確標明,農資、澆水、噴藥等全託管服務。徐恩忠告訴記者,産量是按以前三年正常年份畝産平均值來定的,虧了由縣供銷社補足,超産則歸農戶所有。

  徐恩忠給我們拿出了這份土地託管協議

  徐恩忠:個人種這個地光耕種得300多塊錢,雇小農戶的機器家上打藥、播種這些又得幾百,我們原來光收這個玉米將近100多,加下來得800多塊錢,加在一起,那還得個人忙活,個人親自動手,現在不用個人動手了,人家直接收了給你拉家來。

  至於土地託管後的實際收益,徐恩忠有筆賬算得很明白。家裏的土地全托後,2010年分成是小麥1100元/畝,玉米1200元/畝,2011年分別漲了100元。2012年價格隨市場價上漲,小麥1400元/畝,玉米1350元/畝,去年的小麥、玉米也維持1400元/畝。而每年他每畝地只需要交七八百元的託管費用即可。關鍵是農忙時間建築工地用人也很緊張。土地託管後他能輕鬆地再打一份工。

  徐恩忠土地託管後的實際收益

  徐恩忠:我自己打工就是做建築,保溫,跟人家幹點什麼散活。

  記者:大概一個月的收入能有多少?

  徐恩忠:一個月的收入不一定,能合六七千塊錢。

  和徐恩忠一樣,徐海清也簽訂了全託管的協議。他領着記者來到自家的七畝田裏,土地託管後統一耕種,統一管理,打破戶與戶之間的界限,這讓他們的田地也有了變化,以往的很多田壟都不見了。

  山東省汶上縣義橋鎮徐村村民徐海清:以前就是一個垅也得這麼寬,這個垅是帶土坡。

  記者:大概可能有將近多少厘米?

  徐海清:將近有50厘米。

  記者:50厘米是嗎?之前一畝地有多少垅?

  徐海清一畝地裏有兩到三個。

  記者:現在一畝地有多少個?

  徐海清:現在沒有了全去掉了,現在是20米一個。以前兩米多一個,以前是兩米多一個。

  徐海清解釋説,現在是地下涵管噴灌,去掉了之前戶與戶之間和為澆水設置的田埂,每畝地可增加20%的有效種植面積,可增産200—300斤。

  徐海清:原來個人種的時候,一畝地也得回來,兩畝地也得回來,現在不用回來了,到時候收的時候統一給收,那邊有兩戶接着賣了,錢就收入了。

  記者:一年打工的收入有多少?

  徐海清:四萬多塊錢吧。

  徐海清給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土地託管服務的費用低於市場價格,每畝土地每年減少支出172元;去掉田壟有效種植後,年畝産量可增加200-300斤。按每斤糧食1元計算,可增收200—300元;外出打工農忙時不回家,每戶可增加收入5000元。在義橋鎮徐村,人均土地1.5畝,這樣三項累加每戶每年就可增加收入5558—5708元。

  徐海清給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

  與徐海清不同的是,承包了1700畝土地的種糧大戶賈維濤選擇了半託管的服務。一畝地,小麥、玉米兩茬作物,光種子這一項就節省了很多錢。

  山東省汶上縣種糧大戶賈維濤:現在的玉米種接近省20塊錢,現在供銷社直接從廠家拿貨,不再需要中間所有流通環節,中間需要流通多少環節,省級批發商、市級批發商、縣級批發商、鄉鎮批發市、零售商五家,每家都要加價。

  賈維濤給我們拿出了一份土地託管項目價格表,從上面可以看出,大到耕種,澆地,小到除草,收菜。每個服務後面都有對應的工時和價格。賈維濤説,半託管就是訂單服務,他需要什麼,對方就來做什麼。特別像他這種規模化種植的,更需要供銷社提供的針對性服務。

  賈維濤:以前打藥的時候就用這一種機械,一天打十畝地,很費勁,沒有節省勞動力,人還受累,現在我們用飛機。

  記者:這台機器能打多少畝地一天?

  賈維濤:一天300畝到400畝地之間。

  有了託管隊的服務幫助,賈維濤準備明年把土地流轉量增加到3000畝。而託管服務的創建者,徐鋒也正研究着如何完善託管服務內容和服務價格。

  山東省汶上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理事會主任徐鋒:以同期市場價格為準,那個意思就是人工費都是變動的,比如説機械了,油錢都是變動的,但是我們有一個市場價格,統一託管服務價格均低於同期市場價格10%,這是我們總原則。

  徐鋒給我們拿出的這份託管協議可以看出,這是由農民、縣供銷社以及本村受群眾信任的村民代表或種植大戶,三方共同簽署土地託管協議,而土地託管,不改變土地的承包權、經營權、收益權,由基層供銷社和村"兩委"合辦合作社,組織農民入社,這就讓農民放下顧慮踏實了很多。汶上縣是農業大縣,有耕地83萬畝,全縣66萬農業人口中有36.2%的人常年外出務工,縣長王宏偉告訴記者,土地託管正在破解“打工顧不上種地、花錢種地成本高”的困局。

  山東省汶上縣人民政府縣長王宏偉:我們供銷社部門就發揮他們的職能作用,採取土地託管的方式,解決了農民外出打工顧不上種地他來給農民打工。目前我們託管了將近10萬畝以上,這樣他們測算一下我們全年能夠為農民節省經費2000多萬,他們自己流轉的經費還將近6000萬收入。

  縣長王宏偉告訴記者 土地託管正在破解“打工顧不上種地、花錢種地成本高”的困局

  汶上縣供銷合作社開展土地規模化服務至今快四年了,建立了耕種、管理、收儲、深加工於一體的産業鏈條,截至目前,全系統共領辦專業合作社34個,培養職業農民600多人, 託管土地10.6萬畝。大大促進了地方土地的流轉。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汶上縣供銷合作社開展土地規模化服務發展迅速,但供銷社僅僅是負責産銷渠道的經濟組織,並非政府職能機關,所以在産前、産中、産後的全程服務鏈條中就會涉及與種子、化肥、農機、水利、糧食收購等多個部門的分工與利益協調。他們該如何整合資源,自身又該如何盈利發展呢?

  規模化服務一站式農資實現供銷社盈利 農民滿意是最大生命力

  山東省汶上縣供銷社土地託管服務隊何召彬:這個是8月14號的,這個是煙農二銨,這個是比利時複合肥,還有東平尿素,這幾個是678元。

  接近年底,周莊村村主任張慶營找到供銷社託管隊的何召彬,一起來對化肥的賬目。

  何召彬:總共是還差3萬2千多,現在你收了多少錢,還有多少錢沒收上來。

  山東省汶上縣周莊村村主任張慶營:還有一萬多塊錢。

  周莊村的村民購買了三萬多元的化肥,但這個時間大家都沒賣掉糧食,化肥錢有一半沒能到賬。負責託管服務的何召彬告訴記者,村民都是先賣糧後付錢,這種拖欠很普遍。

  山東省汶上縣供銷社土地託管服務隊何召彬:我們是37個行政村我負責十幾個。

  記者:一個村將近有幾萬塊錢,十幾個村?

  何召彬:現在大概是資金還有20多萬。

  記者:還沒有回籠?

  何召彬:沒有回籠。

  土地託管服務覆蓋了汶上縣近20個鄉鎮,涉及近百個行政村。按這樣計算,每年汶上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就要備出幾百萬元的農資資金,但是它們的對外託管服務又低於市場價格10%。那麼供銷社的資金哪來?它們究竟靠什麼來盈利呢?

  徐鋒:你低於10%你的利潤在哪,你是靠規模,原來耕地在村東頭是五畝,村西頭是一畝,這一次耕地就是100畝,這一次耕地是200畝,節約效率提高三分之一還高了,我們既給老百姓降低成本,我們也實現了盈利。

  而在進行跟蹤服務的過程中,徐鋒還發現了一個大問題。因為當地的糧食之前沒有良好的烘乾和倉儲設備,經常霉變,大大影響了糧食質量和價格。

  徐鋒:特別是汶上這個地方呢,小麥和玉米儲存的濕度不能超過14,如果超過了14就發生霉變,我們一般小麥收了之後在20到25之間的水分,玉米是30個水分,我們就必須烘乾,把這個水分降到合理儲存的14個水分,然後你才能倉儲。

  徐鋒籌集資金建了倉儲糧庫,並把託管小麥全部按高於市場價0.02元/公斤的價格賣給直屬庫,隨後 他還購置了烘乾設備,通過延伸産後服務,增加盈利。

  徐鋒:這個烘乾塔大的是84萬,小的是25萬,一天兩個能夠烘乾315噸左右,能服務到六百多畝地。如果要是按斤算這一斤烘乾價格的成本在7分錢左右,一畝地大概就是需要七塊多錢。

  徐鋒告訴記者,供銷社真正的資金支持來自於,他們依託土地託管,流轉了2萬畝優質小麥基地,開辦了這個麵食加工廠。基地種植的是汶農6號小麥品種,形成了有種植、有收購加工、有銷售的糧食産業化鏈條。

  山東省汶上縣聯創食品公司負責人倪訓練:這個饅頭沒放任何添加劑,不發白,而且發黃,黃色的,市面的饅頭都是太白。它添了增白劑了。

  記者:你們種的汶農6號的小麥品種 它能産生什麼作用?

  倪訓練:它這個面筋度高,它品質不發白,主要是不發白,品質好,麥香味濃。

  記者:所以你託管的地裏都是這一個品種?

  倪訓練:我託管的兩萬畝地裏全是這個品種。

  倪訓練告訴記者,工廠每天加工饅頭達到3萬斤,日銷售收入4.2萬元,利潤4200元;而公司的員工都是本地的農民,在收取地租的同時,還賺着第二份工資。

  倪訓練:一個月1500元,一月1500多塊錢,如果幹滿一年再加200塊錢。

  記者:他們願意來這裡打工嗎?

  倪訓練:他們就是附近社區的,地已經流轉出去了,本來就沒什麼事幹。

  通過規模化服務和一站式農資的節約效益實現盈利;通過烘乾設備糧食倉儲延伸産後服務增加盈利,通過糧食深加工的全産業鏈條提高盈利能力。徐鋒給我們交了一份去年的盈利情況數據。2013年,供銷社實現收入3214萬元,服務利潤327萬元,為農民節約生産支出645萬元;土地託管後,在外務工的農民不用回家農忙,增加務工收入2300多萬元;村兩委的積極參與,增加集體收入123萬元。

  2013年供銷社盈利情況數據

  山東省汶上縣人民政府縣長王宏偉:形成一個聯動機制,來支持扶持供銷社的土地託管流轉,增加了農民收入,把供銷社盤活了,把我們的惠農資金項目整合使用,關鍵是通過鄉鎮村,而且供銷社的發展帶動村集體的發展這樣實現各方面的共贏,我想這是一條非常好的路子,當然我們這條路子還在探索之中

  王宏偉告訴記者,供銷社是負責産銷渠道的經濟組織,在推進土地託管的工作中,他們最大的困難就是要和與種子、化肥、農機、水利、糧食收購等多個部門的分工與利益協調。縣政府也在積極協調各部門形成聯動機制。但最終還要農民滿意,還要靠市場運作來説話。

  王宏偉:關鍵它還是一個市場行為,政府是一個扶持引導,不能包辦和代替,也作為一個市場主體作為一個運營的主體跟農民對接,這樣就有生命力。

  張紅宇,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他認為以供銷社為經濟主體的農村土地託管服務在當前是一種新的嘗試和探索。而它的生命力最終要取決於是否農民受益的根本。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還是聽人民群眾的,農民同志認同的,大家認同,而且實踐中效果也不錯的,那麼特別是我剛才反復強調的,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改變農村土地的用途,沒有侵犯承包戶的利益,沒有給農民的利益造成損失,沒有影響農業的生産能力和生態環境,如果達到這幾個,我講的話,在一個範圍內是可以做一些探索的。

  半小時觀察:土地流轉應謀求共贏

  農業部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土地流轉呈“加速跑”態勢,其佔承包地比重在2012年超過20%,2013年超過四分之一,截至目前則已接近30%。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困難和矛盾。那麼如何解決這些困難和矛盾,需要我們在堅持土地流轉的幾大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發動群眾的創新積極性,發揮市場的資源調配性,只有土地流轉的各方都能成為贏家,這項工作才能順利推進。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土地流轉市場將終結“無章可循”
推進土地流轉須因地制宜
國土部明年試點土改 土地流轉概念股掘金
土地流轉帶來價值重估
土地流轉之後,誰來種地?誰賺錢?
 
頻道精選:
【思想】社保繳費基數應慎重上調 2013-06-14
【讀書】2014年不可不讀的經濟類圖書 2015-01-04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中國十億金融IC卡95%使用“荷蘭芯” 2015-01-06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