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於信息化戰略,長虹正在將家電製造從勞動密集型時代帶往“智能製造”時代。
無人工廠:5.5秒鐘下線一台電視
位於四川綿陽高新區的長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塑料四廠生産車間,偌大的車間裏一片熱鬧景象,數十台機床正在源源不斷有條不紊地生産出各種塑料製品,但一個奇怪的現象卻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除了偶爾一兩個工作人員在更換模具外,幾乎每台機床前都見不到人影。
長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塑料四廠生産車間負責人潘秋華説,這正是長虹集團實現信息化的結果。
據了解,長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塑料四廠生産車間佔地2萬多平方米,是集組件裝配於一體的專業化注塑、噴塗工廠,其技術水平在行業內處於領先地位。潘秋華介紹説,“以前生産線上大部分工作都要靠人工完成,需要的人手多,效率還很低。現在全部生産活動由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生産第一線不再需要配備工人,自然就少多了。”
以渦殼自動剪澆口為例,渦殼産品有4隻16-21毫米寬、2毫米厚的澆口,以往採用機邊人工去澆口,勞動強度大,人工效率低。從去年開始,長虹進行了無人化車間設計改造,該工裝年初正式投入使用。從使用效果來看,産品剪切後切口符合甚至好於原來人工切削的質量,使工人從繁重、重復的勞動中徹底脫離出來。
據介紹,在實現信息化之前,塑料四廠生産車間的相關數據都全靠人工收集、錄入、分析、整理,最後再交給後端處理。而現在,從生産計劃、工藝技術、設備、模具,再到成品庫,整個過程都與後端平台達到實時共享,産品過程追溯和管控因此一目了然,甚至每一件産品的質量狀況,在生産過程中就能監測到,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直到産品出爐了,才知其質量好壞,由此極大地降低了原料的廢損。
潘秋華感慨説,他也曾設想過“無人工廠”,但從來沒預料到,信息化會來得這麼快、這麼猛烈。
而在距離塑料四廠不遠處的長虹電視工廠,這裡擁有亞洲最先進的電視生産線之一,以IE作為頂層設計,設計完線體、廠房之後再加入自動化、信息化內容,從物料到生産到運輸,利用信息化手段跟蹤,從加工、物流、傳輸、檢測,全都是自動化,達到了無人生産的狀態。這一體系,可同時生産八款電視,每5.5秒,就有一台電視下線。
生産線上的信息化革命
模塑公司的“無人工廠”只是長虹智能製造的一個縮影,或者説是長虹智能製造的“代表作”。事實上,如今長虹旗下的許多公司,都已經開始進入智能製造時期,隨着長虹智能戰略的進一步推進,未來長虹將有越來越多的“無人工廠”出現。
從上世紀90年代起,長虹就開始了信息化的征程。1993年,長虹從法國引進四台工作站,裝有當時最先進、曲面造型功能最強的CAD/CAM軟體EUCLID3,用於大型、精密、複雜注塑模具研發,並引進了日本ZUKEN公司大型的電原理圖、PCB設計軟體CR3000。在長虹看來,無人工廠是未來製造業工廠必然的發展方向。
到了2000年,長虹ERP系統物料管理、銷售管理、售後服務管理和財務管理四大模塊成功上線。其中生産流程的信息化,能把人完全解放出來,而且能使生産效率提高一二十倍。
除此之外,長虹的生産製造部門面臨工藝設計變更頻繁、生産插單現象較多等問題、給物資齊套、生産計劃帶來難度,準時交貨率較低。為了實現對生産製造執行過程的管控,長虹依託先進的智能管理系統平台,先後啟用了MES、條碼系統與SAP系統做系統集成,使生産訂單的創建、投料、産出、入庫等整個生産循環全部在系統內完成,使營銷、計劃、生産、採購、倉儲等部門對整個製造流程實行全過程的管理,使生産過程管理的價值大幅度提升。
與此同時,長虹的信息化無意間還解決了另一個難題,即困擾製造業已久的用工荒和招工難問題。
“勞動力成本上升迫使企業改進傳統的生産工藝,提高信息化水平,降低對勞動力的依賴,這種趨勢在未來將越來越明顯。”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生産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企業若想生存,那就必須升級,中國的製造業結構要朝着更高端的信息化方向邁進。
改寫家電業競爭規則
目前,長虹已率先在行業內搭建了領先的智能化系統管理平台,經過多年推進,其信息化已全面覆蓋了製造、物流、財務、營銷、研發等運營環節。在“智能化系統管理平台”中,從互聯網、大數據、雲到智能製造、智能研發和智能交易各個環節被相互貫通,生産設備不再是過去單一而獨立的個體,信息在不同的設備之間“流動”,此時製造流程已經具備思維能力。與此同時,企業實現從內部協同向産業鏈協同的演進,既減少了無謂的內耗,也可以根據用戶需求整合資源進行個性化定制。
整個製造規則正發生深刻改變,而長虹在大數據的採集、整合、挖掘和分析方面無疑佔據了先發優勢。有專家&&,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發展正在對傳統製造業的發展方式帶來顛覆性、革命性的影響。信息化平台的建設,可以實時感知、採集、監控生産過程中産生的大量數據,促進生産過程的無縫銜接。
實際上,這股製造業革命的浪潮已經席捲了整個世界。在被稱為世界“製造中心”的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製造業大變革。其中,最顯著的莫過於家電企業紛紛向無人工廠、智能製造轉型。
眾所周知,製造業自誕生以來,設備、工廠、車間工人等就是企業的重要資産,但現在這種資産已經大大縮水。一方面,智能化製造徹底將人從疲憊的工廠勞作中解放出來,工廠可以無人化運行;另一方面,當前所有的資産必須“對象化”,如果脫離目標對象,這些資産將無法完成為用戶創造價值的職責。
而從生産主體的維度來看,製造業可以劃分為以人為主體的非智能時代,和以“無人化”為特色的智能時代。前者誕生了福特模式和豐田模式兩種生産方式,後者還在發展過程中,産生了如長虹智能製造等模式。在生産邏輯上,福特生産方式誕生於極度短缺時代,以企業為中心,用戶不明確,通過流水線作業實現大規模生産。在這一階段,人是機器的奴隸。豐田生産方式誕生於供過於求的市場背景下,先有需求(訂單)再生産,並以減少浪費為核心改造生産線。此時,人機協作成為工廠作業的主要方式,人是機器的附屬。
對此,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曾刊文稱,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製造業的數字革命,簡單地説,是指工廠的“無人化”與“批量定制”。從這個角度來説,“無人工廠”並不單純指機器設備的改進,而是製造邏輯和生産方式的顛覆,因為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掌握才是定制的前提。
業界人士&&,進入互聯網時代,智能化浪潮引發了一場從“人為器役”到“器為人役”的革命。在這種生産方式下,製造個性化生産和自動化生産成為主流,勞動成本也變得越來越無足輕重。因此,貼近消費需求成為非常重要的因素,對市場需求有快速的反應能力成為影響産業競爭力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