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着習近平主席11日宣布啟動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APEC通過亞太自由貿易區路線圖,一個亞太合作的新時代正在到來。 特別是APEC達成的關於促進全球價值鏈發展的合作戰略藍圖,不僅將推動亞太地區貿易投資便利化,強化亞太全球製造中心地位,更勢必將把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成為促動亞洲經濟長久繁榮發展的新引擎。 事實上,價值鏈早已成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驅動力量。本世紀以來,國際分工越來越表現為相同産業不同産品之間和相同産品內不同工序、不同增值環節之間的多層次分工。國際分工的範圍和領域不斷擴大,逐漸由産業間分工發展為産業內分工,進而演進為以産品內部分工為基礎的中間投入品貿易(稱為産品內貿易),從而形成了“全球價值鏈分工”。全球價值鏈、産業鏈和供應鏈對國際生産、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讓全球市場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製造”正在取代“美國製造”“德國製造”“中國製造”成為新的大趨勢。 過去10年中,亞洲對歐美出口所佔比重明顯下降,但區內貿易比重大幅上升,區內貿易更為緊密。各國統計依存度指數等均不斷攀升,區內貿易比重高達67%。APEC21個經濟體2013年GDP合計42.5萬億美元,佔全球GDP74.9萬億美元的56.8%。 中國憑藉其相對亞洲其他國家較好的基礎設施、熟練的加工技術,相對日本等國較為低廉的勞動成本,逐步成為亞太價值鏈中最大的中間品輸出國,各國對中國的中間品出口具有明顯依賴性,亞洲也由此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跨國生産網絡和新的雁陣模式。然而,中國在亞太價值鏈中整體産業增加值創造能力仍待增強。 從區域發展優勢來看,亞太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發展階段有很大差異,而不少國家的産業結構和比較優勢又可以形成互補,亞太經濟體可以通過彼此市場的進一步對接,擴大需求規模,利用垂直專業化機制實現差異化競爭和專業化發展,從而為構築完整的價值鏈創造條件,這將根本改變“南—南”“南—北”貿易的傳統方式。 此次APEC貿易部長會議把“促進APEC全球價值鏈合作”作為重點議題討論,並已達成了《促進亞太地區全球價值鏈發展戰略藍圖》和《全球價值鏈中的APEC貿易增加值核算戰略框架》;通過了《建立APEC供應鏈聯盟倡議》,同意推動建設亞太綠色供應鏈網絡,這些協議的達成很大程度上凸顯了以亞太價值鏈貿易為特點的貿易新模式。 然而,亞太價值鏈的發展仍然面臨多重挑戰,促進亞太經貿一體化也還任重道遠。目前需要一整套瞄準全球價值鏈改革的貿易政策的支撐,比如,貿易增加值統計體系的構建和完善,進一步降低中間品和最終品的進口關稅,簡化原産地規則和標準,加快自貿區規則和標準的統一,改進營商和市場競爭環境,提升創新和知識産權制度的效率,積極延長國內價值鏈等方面都需要分階段、分步驟大力推進,這將為後續亞太實現區域增長聯動、深度融合埋下伏筆,打下基礎,並大大提升亞太價值鏈的價值創造能力,提升在區域與國際經濟合作中的地位和分工紅利,從而真正形成亞太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