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資料圖片 |
截至11月3日,除內蒙古、黑龍江、甘肅、寧夏、西藏5省(區、市)外,已經有26個省(區、市)公布了前三季度地區生産總值(GDP),合計445461.45億元,比此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數據419908億元高出25553.45億元。專家分析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再次産生了數據注水衝動,同時也説明我國當前的核算方法需要進一步完善。《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為進一步改善統計數據質量,國家統計局即將啟動新的核算體系。
今年一季度,31個省(區、市)GDP合計132945.18億元,比全國128213億元略高4732.18億元,佔比為3.7%。然而到了二季度,情況發生明顯變化,上半年各地GDP之和高出全國33742.79億元,佔比12.6%。而前三季度,已公布的26個省(區、市)GDP超出全國部分的佔比已經達到6.1%。河南省前三季度經濟總量25445.43億元,排名中部第一,而上述26省前三季度GDP之和高出全國部分已經超過了河南省。
地方GDP之和再次超出全國並非新話題,從年度數據看,此前10年這一問題一直存在。地方數據注水是主要原因之一。從數據反映的情況看,即使本屆政府強調地方考核淡化GDP,見效也還需要時間,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仍存的當下。據了解,今年上半年31省(區、市)GDP增長率均未達到年初設定的年度增長目標;前三季度已公布省份中僅吉林省超過目標。
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介紹説,隨着新一屆領導層倡導不再唯GDP論,政府對統計數據的干預確實越來越少,從他們調研的情況看,省一級已經不怎麼考核GDP多寡,而且由於此前換屆等原因,省領導對追求更高增長的動力也不強,但是省裏沒有干預不意味着縣裏沒有,往往省裏各縣GDP加總也是超過全省的。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近年來各省增長率普遍偏高,有時甚至所有省份的增長率都高於全國,究其原因,在於一些地方政府干預統計工作,報高不報低。這種現象在各級普遍存在,基層尤為突出。國家統計局採取“擠水分”措施,通過數據分析發現一些不實的虛假成分,並進行剔除。但是該工作僅局限於全國統計層面,因為國家統計局不能直接修改各省數據。此外,雖然在轉變政府職能的大形勢下,各級政府在政績考核方面也做出一定改變,不少地方政府新增了諸如投資、城市化率和就業情況等考核指標,但這些新增指標很多還是和GDP有關。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仍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這一矛盾甚至連政府官員也不回避。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今年3月提到,近年來一些地方存在或多或少的GDP崇拜傾向,為了增加GDP總量,不計消耗、不計環境的損害,個別地方甚至出現弄虛作假。國家發展改革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副司長叢亮也&&,全國各地區生産總值的加總要比國家統計局核算的GDP大,原因之一在於“一些地方為追求政績,在GDP核算當中有一些水分,也是客觀存在的。”近幾年,國家統計局還在其官方網站設置了“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