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P2P網貸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已成為全球最大P2P網貸市場。可在其風生水起的背後卻是亂象叢生,&&跑路事件頻發。 作為一種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模式,P2P網貸最近兩年來在國內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網貸之家研究院數據顯示,2014年1-8月,我國網貸行業成交量約為1253.35億元,目前正在運營的網貸&&約1357家;預計到今年底,行業全年成交量將達2500億元,網貸&&數量或增至1800家左右。 然而與此同時,國內P2P行業最近一年來又頻繁出現&&倒閉、跑路、侵害投資者利益的惡性事件。據零壹財經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新增的問題&&已經達121家,使得問題&&總數達到195家,佔&&總數的17%。 P2P網貸行業“倒閉潮”的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及低門檻導致詐騙,自融、拆標、組團等導致資金流斷裂,監管不嚴、違法成本低等。不少問題&&利用資金池掩蓋壞賬,搞旁氏騙局,除了提供部分資金給虛假投資人和還款,其餘款項直接匯入&&老闆賬戶,為&&管理者“卷錢”、“跑路”創造了條件。 專家指出,信用體系不健全、監管主體不到位、組織結構存缺陷、風險管理簡單化、信息安全無保障等五大因素是目前制約P2P健康發展的主要問題。 “由於尚未建立統一信息查詢和審核系統,各家網貸&&借貸信息無法互通,影響貸款效率和質量,甚至出現一人多貸、註冊多賬號騙貸的情況發生。”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在2014首屆中國網貸論壇上説。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已將小貸公司與融資性擔保公司納入完善徵信系統的監管對象中,但P2P網絡借貸卻未納入監管範疇。由此可見,與P2P網貸借款&&迅速發展不匹配的還有監管主體不到位。 中國人民銀行明確&&P2P&&不由其監管,而今年4月,銀監會對P2P行業也只&&四條“紅線”,規定P2P不能做什麼,比如不得提供擔保,不得搞資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但行業准入門檻是備案制、牌照,還是負面清單監管等重要問題卻依然沒有定論。 “迄今為止,國內對於P2P的定義、准入、信息披露等都處於立法空白地帶。”李揚説,放任自流的監管,使得互聯網金融本來可以非常有效地推進金融改革,現在卻遇到很大障礙。 投哪兒網CEO吳顯勇認為,網貸&&所獲得的發展機遇,在一定程度上是繞開了監管所獲得的。“但歸根到底,P2P這個行業還是要在監管與規範的框架下才能發展壯大,而自律顯得更為重要。” 但是,目前內控和自律方面做得並不盡如人意。國內大部分P2P網貸&&風險控制手段僅僅停留在線下徵信,尚未建立起風險的量化指標體系和風險的動態評估系統;不少&&內部組織結構存在缺陷,甚至沒有設立風險評估或者法律合規部門。 此外,不少網貸&&的IT系統不牢靠,導致投資人信息安全無保障。2012年以來,大量的P2P網絡融資&&客戶資料被洩露,這些洩露出去的信息也成為黑客的攻擊對象。 針對網貸&&的種種亂象,有專家建議應分類處理,明確職責,相關部門協作,加大監管力度。從去年起,央行、銀監會、證監會密集調研互聯網金融,長期來看,監管政策必將&&。對於監管思路,業內人士建議,監管應抓住一些核心點,包括保證客戶資金安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確保産品合規、統一信貸風險的衡量評估標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