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國糖業面臨的嚴峻形勢除了自身成本居高不下之外,外部原因主要在於關稅配額難以阻止低價外糖大量進口,國家食糖收儲制度因缺乏針對性、效果不彰。不少糖業界人士疾呼,短期內政府需加強協調、加大對糖企的金融扶持力度,助其渡過難關;從長遠看還應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和調控機制,提升調控針對性和有效性。
大量低價外糖進口攪亂供求打壓國內糖價
國內糖業界通常認為,糖價“漲-跌-漲”大致以3年為期,俗稱“糖周期”。廣西糖業局副局長張魯賓介紹,這幾年國內産糖量均小於消費需求量,屬於略有缺口、産不足銷,2012/2013榨季全國需求缺口近90萬噸,但每年進口糖總量遠超這個數字,大大擾亂了國內食糖市場的供求關係,導致國家每年還要花很大代價來收儲。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自2011年起,我國食糖進口量大增,當年食糖進口量達到292萬噸,2012年達到375萬噸,2013年進口糖猛增到454.59萬噸,創歷史新高,接近國內産量的三分之一。今年1-5月我國進口食糖130.94萬噸,同比增長6.7%。有業內人士透露,統計數據還不包括走私糖在內,“儘管難以説清具體數目,但業內都知道這一情況比較嚴重。”
有關人士指出,“糖周期”紊亂背後是大量國外糖的涌入,造成國內糖市由供求基本平衡到供大於求。自2011/2012年制糖期開始,糖價從每噸7800元的高位一路下跌至目前的每噸4300元左右,期間沒有任何起色,“糖周期”已破。
我國加入WTO後每年食糖進口的配額為194.5萬噸,配額內關稅15%,配額外關稅為50%。由於國外食糖成本明顯低於國內,即便加上關稅和損耗,其抵岸價也比國內糖便宜。廣西南寧東亞糖業集團農務副總裁鐘植友説:“若按目前每噸4300元左右的現貨價糖廠肯定是虧本的,但國際原糖在配額內進口加工後卻仍然有賺頭。”
由於進口差價利潤的存在,近幾年來我國原糖産能擴大問題突出,據中國糖業協會統計,全國原糖年加工能力2010年以來已增加到700萬噸以上。“這意味着即便國産食糖供給減少、需求出現增長,也將很快被進口糖填滿,國內糖業連依靠豐歉循環短暫喘息的機會都沒有。”南寧糖業董事長肖凌説。
近年食糖收儲缺乏針對性、成效不足
為穩定食糖市場價格,近幾年國家每年都啟動收儲計劃,但由於具體操作環節不夠完善,其成效受到質疑,但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臨時收儲計劃的效果有限。
廣西洋浦南華糖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焦念民等人認為,臨時儲存計劃只是暫緩食糖上市時間,長期來看由於大量外糖進口、市場供大於求矛盾仍在,為期半年的臨時儲存相當於把市場壓力往後推,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整個行業面臨的問題。
廣西糖業協會統計顯示,2012年和2013年國家4次啟動收儲,共從市場上收儲230萬噸食糖,但這兩年裏佔全國總産量60%以上的廣西市場,實際收儲只有43.33萬噸,僅佔收儲總量19%左右。
“廣西作為最大的産糖基地所佔收儲份額很少,我們發現實際收儲大量來自進口原糖加工、貿易流通環節。”廣西糖業協會理事長農光分析指出。
“這項原本是維護蔗農利益、保障國內糖業健康發展的調控政策,已逐漸演變為國家出錢補貼中間貿易商、進口原糖加工企業而不是主産區制糖企業。在目前國內外糖價倒挂情況下,大量收儲外糖反而刺激進口,並使得調控效果大打折扣。”農光説。
記者了解到國家收儲計劃已開始調整,2013/2014榨季300萬噸國家儲備糖的政府貼息項目中,作為主産區的廣西獲得190萬噸配額。
産業“闖關”尚需綜合施治
採訪中不少業內人士提出,推進良種良法、完善水利條件、規模化經營、提升機械化水平等措施是提升産業競爭力的根本,但在此之外政府既要應着眼於化解當前困局,合理控制配額內進口量,防止當前出現行業性、系統性風險,又要着眼長遠需要採取系列綜合政策措施,提高國産糖應對風險能力。
一是建議加強對食糖進口配額的管理,採取必要措施合理控制進口糖的規模數量。廣西農墾糖業集團副總經理唐紹雄等人建議,國家應完善進口食糖配額政策,優化食糖進口配額的分配、使用機制等,根據國內主産區的實際産量情況合理安排分配比例,嚴格控制進口原糖加工項目擴張,有效發揮進口配額調節市場、保障供應的功能。
二是建議調整目前的收儲政策,參照棉花、大豆等在主産區試點實施目標價格政策。廣西糖業協會高級工程師鈕公藩等專家指出,國內外農産品價格嚴重倒挂,現有收儲政策很不合理,相對而言目標價格政策對市場干預更小,財政政策調整也會更精準。焦念民等人認為,從産業健康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在食糖産業中推行目標價格制度是可行的,當價格低於紅線時政府由補企業改為補糖農,對産業穩定發展更有作用。
三是部分人士建議對目前過於固化的蔗區管理辦法進行改革,局部試點適當放開甘蔗收購。記者調研了解到,當前我國食糖主産區大多采取固定劃分糖廠原料區域、政府定價、企業保價收購的辦法,但這一辦法也存在政府定價失當、糖農獲利有限、對市場變化反應遲緩、企業負擔過重等弊端,且産業難以集約整合。
廣西永凱集團董事長賴可賓建議,可試點適當放開劃分原料區域,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種植戶可以根據市場供求信息和價格確定種植規模、品種,企業則可根據原料供應情況調整生産計劃,有助於促進糖業結構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