蕊藤:提供健康優質農産品解決方案
2014-10-10    作者:記者 白田田 謝櫻/長沙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資料照片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這是晉人陶淵明的著名詩句。如今,湖南長沙的幾位大學生創立了一家名為“蕊藤”(Returning,“回歸”之意)的農業公司,在長沙市近郊建立種植基地,採取“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引領生産者和消費者回歸農産品的本源。
  在蕊藤公司的種植基地,城市裏的消費者可以自己當起“農夫”,收穫生態蔬菜,體驗農耕文化。這不只是簡單的“開心農場”,“社區支持農業”商業模式的核心是要重塑生産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和利益機制,使得生態健康的農産品回歸其應有的價值。
  記者了解到,成立半年以來,蕊藤公司發展了100多位會員,初步形成可持續的運作模式。在堅持“社區支持農業”理念的基礎上,蕊藤公司還對農産品的生産、物流、投資方式進行了諸多創新,公司負責人稱之為“CSA2.0”。

  商學院畢業生當起“農場主”

  顏強不久前還是一名大四學生,現在他的身份是長沙蕊藤農業公司的副總經理。記者在長沙市北郊的種植基地見到顏強時,他穿着一雙解放鞋,皮膚黝黑,已然是一副地道的農民模樣。
  顏強畢業於湖南商學院,他和創業夥伴們學的是工商管理或市場營銷專業。近來年,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挑戰着國人舌尖安全,他們從中發現了商機。大四期間,他們通過查閱大量資料,決定在長沙引入歐美家庭農場和社區支持農業的經營模式。
  這些大學生大多從小沒幹過農活,看到草叢裏的蛇都會感到害怕。但既然投身農業,只能硬着頭皮上,從最基礎的農業知識學起。為了尋求技術支持,他們先後吸引了數名湖南大學和湖南農大的大學生加入。
  擬定創業計劃書,針對不同消費群體進行了問卷調查,找到符合條件的種植基地……在完成所有準備工作後,長沙蕊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於2014年1月正式註冊成立。
  蕊藤公司的定位是一家高端農産品及生態食材的種植、加工、銷售、貿易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科技企業。公司致力於構建新型和諧的農業互助社區關係,創新社區支持農業經營服務模式,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全生態質量監測的食材供應鏈體系。
  種植基地被命名為“有點田農耕基地”,位於長沙市開福區撈刀河鎮園林生態園附近的蘇圫垸。農耕基地從2014年3月份正式開始建設,蕊藤公司以土地租賃形式進行複合農林産業化綜合開發,總面積達到400余畝。第一期開發40畝土地,20畝土地用來發展社區支持農業,20畝土地用來做基地自産種植生態蔬菜。
  根據顏強團隊的調查,90%的消費者都十分關注健康,而且收入水平越高的人,在食品上的支出就越大。因此蕊藤公司將目標客戶鎖定在能夠為農産品支付較高價格的高收入群體,吸引這些消費者到現實版的“開心農場”當“農夫”。
  湖南商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李堅飛是顏強的創業導師和合夥人。李堅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傳統的規模農業,旺季時一斤辣椒只能賣到0.6至0.8元。如果一天生産1000公斤,銷售額也只有1200至1600元。但這需要10畝土地,6、7個農民維護,一年成本可能達到30-40萬元。而如果經營精緻生態農業,每斤辣椒可以賣到25至30元,1畝地甚至半畝地、1個人工、100斤産量就能實現同等的收益。
  不過,生態農業的價值並不被所有人認可。顏強是重慶人,他的父母一開始就反對兒子從大學生畢業後變身“農民”。父母親自到公司基地看過後,仍堅持認為沒有發展前途,勸説他回去幫家裏打點生意。
  “先幹幾年再説。”顏強堅持自己選擇的道路,他認為行業的市場需求大、客戶重疊率小,同類型的公司都是剛剛起步,他們需要做的就是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正如馬雲的那句名言: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實現“生態溢價”

  一天早上7點,蕊藤的兩位工作人員帶着基地生産的沒有施用化肥、農藥的蔬菜來到長沙市一個社區集市。但早起買菜的市民們對於這些蔬菜並沒有過多留意,很多市民都是直截了當地問:怎麼賣?多少錢一斤?聽完價格後立馬走人。一個早上一大筐蔬菜幾乎沒有賣動,最後只能低價處理。
  這是蕊藤工作人員在日誌中記下的一次賣菜經歷。高品質的産品為何不能賣出更高的價格,為何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
  事實上,從生産者到消費者是一條供應鏈,從消費者到生産者則是一條價值鏈。在傳統的農産品銷售模式中,生産者和消費者是割裂的,致使雙方互不信任,於是出現了“好産品賣不出好價錢”的現象。
  農超對接、電商直供等模式雖然縮短了供應鏈條,減少了中間環節,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生産和消費之間良性互動的問題。而社區支持農業模式正是要讓農民與消費者互相支持,共同承擔農産品生産的風險和分享利益,恢復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的友好關係。
  第一步,堅持不施農藥化肥,提供真正生態健康的農産品。為了保障農産品的質量安全,蕊藤公司高薪聘請了農技師,吸納更多農業科技人員和生命科學人才,同時與湖南農業大學、中南大學生命科學院進行合作。
  對於生態農業而言,如何做到不打藥、不施化肥,又保證一定的産量,這是一件“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的事情。蕊藤公司堅持種養過程無化肥、無農藥、無激素、非轉基因的原則,引入國內外先進的生態鏈控制技術,建立了基於物聯傳感技術的農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
  對於部分同農戶合作的耕地和養殖場,蕊藤制定了嚴格標準,定期檢測農藥殘留、重金屬等指標。顏強説,公司對農戶的土地質量進行檢測,符合標準後,與他們簽訂合作協議。農戶需要按照公司嚴格的標準進行農産品種植,收穫後通過各項檢測,再收購他們的産品。
  第二步,有了生態健康食材,就需要對接願意為之支付“生態溢價”的消費人群。
  “租種菜地,做周末農夫”,這是蕊藤打出的廣告語。在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中,會員預先支付整個自然季的菜地租金和農資費用,並和基地簽訂協議。在這一季中,會員可以隨時帶家人朋友到基地管理菜園。如果會員沒有時間打理菜園,可以選擇託管或配送的方式。
  “種植屬於自己的蔬菜,並不一定要親自來播種、耕地、施肥、收割。”顏強介紹,他們目前主要有兩種會員模式,一是勞動會員,二是配送會員。勞動會員耕種自己的土地,農場提供種植一條龍服務,包括種子、化肥和技術培訓。配送會員則由農場上門配送,土地收成之後,農場會通過微信等網絡社交工具通知客戶。
  按照目前的收費標準,自主種植模式為每年1400元,菜地面積30平方米;託管式為每年1800元,菜地面積30平方米;配送式為每年4000元,菜地面積60平方米。在長沙這樣一個消費水平較高的城市,這樣的價格並不難接受。
  長沙一家建築公司的老闆嚴先生對於生態農耕基地的模式非常讚賞:“家裏的老人一直想要自己種菜吃,以前總是在陽&上拿個泡沫盒子放點土,種植面積很小。能在基地擁有一塊自己的地,不僅老人家很高興,周末有時間也可以帶小孩子去領略一下農耕生活,挺好的。”
  高校老師胡女士則更看重基地能夠提供健康的蔬菜。“為了讓粽葉看起來漂亮,有不法商販不惜用孔雀綠浸泡,如今這種新聞層出不窮,讓我深感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胡女士在基地“承包”了一塊地之後,隔三差五過去打理,“雖然感覺自己種出來的東西不是那麼好看,但是健康最重要。”
  “基地的蔬菜不錯,但在品種方面還可以提供更多選擇。”嚴先生告訴記者,此外,基地還應加強配送服務,比如完善配送點、送貨上門等。 
  李堅飛認為,蕊藤項目為會員提供租地種菜的機會,讓消費者可以“擁有自己的一塊地”,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參與實際勞作。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消費者和農場主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讓顧客吃得放心;另一方面,這是消費者自己的勞動,也是消費者自身的投資,顧客和農場主在無形之中實現了農産品耕種的利益捆綁和風險共擔,從而達成長期合作,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蕊藤單方的經營風險。

  服務利潤增值

  雖然聽上去是一家農業公司,但蕊藤公司本質上是要為消費者提供健康優質農産品的解決方案。與傳統農民和農産品生産企業不同,這類公司必然是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蕊藤的工作人員發現,在農場的工作不僅僅是要照顧好菜地裏的作物,更重要的是為客戶做好服務,因而更要重視用戶體驗。
  “産品只是基點,服務才是核心。”李堅飛認為,有了好産品,沒有好的服務,産品也是低價的,因此必須要進行服務模式的創新。
  蕊藤的社區支持農業模式所産生的服務利潤增值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獲取生態食材的基礎功能;二是以食材為切入口帶來的生活方式轉變以及心靈回歸,而並非休閒、娛樂的回歸;三是投資方式的創新,讓會員清楚有怎樣的收益;四是社區、群落經濟帶來的情感收益。
  怎樣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更為多元的服務?蕊藤公司的很多新技術和新模式的運用都是圍繞此命題展開。目前,蕊藤正在引進的全自動灌溉技術和傳感技術,將會把整個農場的種植設備、技能和人工接入物聯網,實現全生態量化過程的智能農業。這一新項目的推進,為農場種植的經營管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大大提升了運營效率;同時也降低了親自種植的難度,有助於消費者更好地參與到親身耕種的過程中來。
  對於剛剛走出大學校園的創業者來説,怎麼為客戶做好服務並非易事。從田間到社區,每個環節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客戶投訴。比如由於有的客戶下單時間較晚,導致採摘匆忙,配送的蔬菜顯得凌亂;通知客戶採摘的時間不及時,導致客戶錯過了最佳採摘期,蔬菜熟透或者爛在了地裏,客戶的滿意度下降。還有的會員抱怨蔬菜産量太低、菜地管理不善等問題。
  為此,蕊藤專門設立了負責服務運營的副總經理和客戶服務部門,他們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會員關係維護”。作為公司的副總經理,顏強每天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拿着記錄本去地裏查看生産情況,反饋給會員、聽取意見,讓農技師改進,然後再反饋給會員,如此反復。
  有的消費者會追求産量和品相,但每年7、8月份是蔬菜産量最低、品相最差的時候,消費者就會有很多抱怨。這時公司就需要加強與消費者的解釋溝通,通過微信、網站和短信方式向會員及時推送農場動態和種植信息,同時提供自留地的蔬菜進行彌補。
  蕊藤公司的“服務清單”中,既提供種植託管、技術指導等免費服務,也提供採摘代勞、寄售代銷、家禽代養等有償服務。對於選擇配送的會員,蕊藤公司除了每週兩次配送按照預定計劃生産出來的各種蔬菜和農産品,還可以根據客戶實際需要提供個性化配送套餐。
  在生鮮農産品行業,物流是最容易出現用戶“差評”的環節。為此,蕊藤公司特別開發出了以“軌道並行模型”為主的配送方式:一號線是從有點田基地到湖南商學院和鹹嘉新村小區,二號線是從四方坪到湖南商學院,形成一個圓,可以覆蓋17萬戶家庭。從基地到社區,點到點之間,社區與社區之間連成一線,可以最大化節省物流成本和物流時間。
  接下來,蕊藤公司還將通過與社區店合作的方式建立“終端”。今年8月起,公司在長沙高新區某小區進行了O2O(Online to Offline,從線上商務到線下服務)試點,消費者在網上訂購後,在實體店取貨,每天的銷售額可達1000多元。
  顏強告訴記者,社區店既承擔客戶的産品配送服務,也是公司綠色蔬菜的銷售點。目前社區店的數量不多,但經營形勢不錯。希望能夠經營好品牌,爭取在城市多處覆蓋,形成規模。
 
   社區支持農業2.0版

  記者了解到,社區支持農業模式在西方國家已有幾十年歷史,近年來在國內各大城市周邊如雨後春筍一般涌現。然而,國內不少引入CSA模式的生態農場,經營一段時間後便遭遇增長瓶頸,出現虧損甚至倒閉。
  如何走出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的發展困境,身為商學院老師的李堅飛提出了“CSA2.0”概念。根據記者觀察,CSA2.0最大的創新點在於讓社區支持農業模式和金融、資本結合,從而在有限的土地規模上最大程度地提高生産者和消費者(同時也是投資者)的收益。
  蕊藤公司未來要做的是將目前國內“基地+農戶+公司”的農産品銷售模式轉變為“基地+農戶+公司+期貨+資本”的新模式。以電商平台的競價系統為依託,通過包裝和融資進入大宗農産品交易市場,創新農業投融資模式,實現農産品價值增值,改變中國農産品價格與價值嚴重不對等的現狀。
  在湖南湘潭的一片1100畝農田上,蕊藤公司進行了一種土地投資模式的嘗試:導入社區支持農業的模式,由1至2個會員承包一畝地,收穫的農産品自己吃不完還可以銷售,收益歸會員所有,從而使得會員能夠額外獲得投資收益。
  李堅飛説,蕊藤公司做的投資模式和“耕地寶”不同。耕地寶是通過土地轉讓賺取利潤,而蕊藤則是通過體驗、參與CSA,最終用産品銷售來賺取利潤。
  今年9月底,蕊藤公司將借助眾籌平台進行融資。目前已經有20名會員報名,籌集的資金能達到150萬元。按照李堅飛的設想,先通過眾籌把公司盤子做大,再引入天使投資。兩年內公司年銷售收入有望突破500萬元,會員達到1000名。5至8年之後,公司計劃以農業作為題材進入資本市場。
  在創新CSA2.0模式的過程中,蕊藤公司堅持社區支持農業的基本理念,堅持“三不做”原則,即不做以體驗、娛樂為主的休閒農業;不做規模農業,而做多品種、小批量的精緻農業;不進入傳統銷售渠道,而直接進入終端會員家庭。
  除了消費者獲益和公司發展,蕊藤公司還希望能和農民建立較好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通過社區支持農業模式實現高收益,引導外出打工的農民回歸鄉土。這正是蕊藤公司英文名取為Returning的初衷。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農産品價改試點是否擴圍尚無時間表
農産品定價市場化再進一步 棉花試水目標價改
發改委:農産品價改試點是否擴圍目前尚無時間表
南京破獲一起農産品走私大案
[期貨博客]天氣影響農産品價格
 
頻道精選:
【思想】騰格裏之“疼” 疼在責任人不作為 2013-06-14
【讀書】創新必須是有效的 2014-09-15
【財智】利好政策助攻A股 近看2400遠看2500 2014-10-09
【深度】全球場外市場改革曲折中走向深化 2014-10-10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