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互聯網 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2014-09-02    作者:    來源:央視網
分享到:
【字號

  互聯網已經融入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並且在改變着我們的生活,人類因為互聯網的存在而相互影響、彼此連接,互聯網的力量正在重新的解構着我們過去的生活方式、那麼,這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會怎樣重新解構我們的生活?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約評論員互聯網專家項立剛、著名財經評論員張鴻共同評論。

  互聯網時代來了,會怎樣重新解構我們的生活?

  互聯網,讓這些已經存在着的、碎片般散落的點滴美好,瞬間匯聚出灼熱的社會能量。

  曼紐爾卡斯特爾(美國南加州大學傳播學院教授):網絡技術導致溝通出現徹底的轉變,組織結構出現改變,每個人可以與誰溝通也有所變化。因此,溝通的轉變和對網絡的需求共同創造了一種新的社會結構。

  克萊舍基(美國紐約大學客座教授《人人時代》作者):這些組織可以是臨時組建的、低成本的,你不需要為了完成新任務去提錢組建一個群體。當你看到人們聚集起來共同做事的時候,在沒有正式上司的情況下,很容易想象:所有的舊規則就會崩潰,新的規則將代替它們。

  項立剛:互聯網有着象病毒一樣的強大傳播力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其實互聯網有着非常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有着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形成一個共同的力量。我們以前的信息傳播都是一點到多點,或者多點之間的。那麼互聯網它是一點到多點,然後形成了一個多點發散,然後形成了一個組織能力。比如最近我們説冰桶挑戰,大家都知道這樣的一個故事,雖然這個過程中間多多少少也存在各個方面的問題,但它有一點,就是它的傳播力,它像病毒一樣的,一波一波的傳輸進去,然後形成一個強大的組織能力,把各種各樣的力量都組織起來。除掉那些大腕們,我們還看到很多民間的普通力量,還有很多各種搭便車,來共同形成的一個傳播事件。

  它雖然説沒有組織,但它有傳播的線條,這種傳播的線條從每一個點形成這麼一件事情的時候,它同時又在形成一個新的點,他也在帶動影響其他的人,只要在這裡面有共同的價值觀,有共同的認同,或者想在這裡面找到這些利益的人,都會參與進來,來做共同的事情。

  如果是傳統的力量,比如它通過廣播把這些人&&起來,然後和醫院&&起來,其他人要參加進來有一個前提是什麼?我要打電話進來,我打不進來,我就參與不進去。我就不能在這裡面成為一個組成部分,而現在互聯網的力量在於什麼地方?它是多向度相互之間的進行一個交流,也就説我不需要什麼打電話進來就能參與,也就説我聽到這個信息,我就可以參加進去。不但可以參加進去,我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把這個信息傳達給別人。

  張鴻:互聯網重構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它像病毒一樣,然後幾何式的傳播,這個病毒它不是一個貶義詞,它確實是一種傳播的方式,特別嚇人。所以我們説互聯網其實帶來什麼?就是再一次構造,其實就是重構,首先重構的是什麼?是社會關係,就是我和你和他,和一些陌生人的關係。

  假定721事件,原來在沒有互聯網時代,咱們也經常碰到。比如説廣播,我年輕的時候,就遇到過一個孩子生病,然後出租車司機就開始打電話,説哪個醫院,然後哪條路,大家最好能怎麼樣。他電話需要打給誰?需要打給一個第三方媒介,這個媒介是廣播電台交通&,這個交通&的播音員就會深情地説,請大家在哪一條路上,大家讓開這條路,然後愛心傳遞。這個故事特別感人,但一個前提是你要打開廣播,而且收聽到。

  現在互聯網就是重構人和人之間這樣的一個關係,就是我們自己就可以組織這樣一個集體來關注,這就叫脫媒,就是人和人之間不需要當中的媒介,我們就可以組織一個事情。不光這一件事情,接下來我聽説721這些志願者們後來建了一個群,他們可能還會生發出別的舉動,就不用再一個一個打電話跟大家説。

  項立剛:互聯網可以把所有的中間機構給幹掉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其實在傳統的這個方向中間,它是點對點之間的一個關係。那麼這個時候的互聯網我們強調的是傳播,互聯網在傳播之後,因為我們可以形成相互之間的關係,它這種傳播就到了一個服務的階段,而這個服務的階段,它就會形成一個相互之間的關係。

  以前比如説我們做很多的服務,做很多的銷售,包括融資等等,他需要通過一個中間的機構,然後通過這個機構才能夠完成的。那麼為什麼需要機構,因為他要找到其他人,找到願意給他借錢的人,他是需要有成本的,他不是很容易找到的。那麼有一個機構專門做這個事情,它作為一個中間狀態。現在互聯網是什麼?它可以把所有的中間機構給幹掉,留下來是什麼,就是我們相互之間的關係。那既然你想借錢,我也有錢可借,那麼我們只要有一種連接,我們相互能夠了解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就可以做到了。

  那麼一個重籌的平台是什麼?他自己不做任何事情,他提供一個最基本的平台,就可以形成我們相互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在重籌,所有這些相互之間的服務,包括在微信群裏面大家都可以賣東西。但由此而來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什麼?就是它沒有一個中間的擔保平台,所以它就沒有信用和擔保,沒有一個價值體系的保證。

  張鴻:互聯網重構了商業關係以及商業模式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這裡面是有風險的。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一個重要的重構就是重構商業的關係,商業關係應該邏輯上,你應該先去找投資人,然後你再開你的項目,但是你現在不用找投資人了,你只需要在這個平台上,或者你在N多個平台上,比如你發布一下信息説我要開一個咖啡廳,可能我們眾多人等也在這個平台上,可能就去了,這是重籌,這叫資金的重籌。

  還有一種重籌,大家都應該也都知道,就是知識的重籌。知識怎麼重籌?怎麼融呢?昨天艾美獎頒獎,很多中國人都看到哪個美劇得獎了,為什麼中國人英語不好,都能看美劇呢?因為美劇翻譯的時候,它就是用這種知識外包,叫眾包的方式。我這集拿來,你翻譯第一段,他翻譯第二段,他翻譯第三段,然後大家都不認識,都不用在一個地方,可能這個翻譯者在荷蘭,那個翻譯者在美國。沒關係,在網上就做這件事情。所以它根本就是,整個就改變了你商業的模式,你就見不着人了,真正實現了世界是平的。

  項立剛:互聯網讓新的商業模式體系不斷的形成出現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以前我們就在説互聯網的時候,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傳播。傳播這個關係已經解決了以後,後就是新的商業模式和商業體系,正在不斷的形成、不斷的出現。在這個過程中間,包括像政府,包括一些組織等等在裏面都要重新擔負作用,要重新形成一個新的體系。

  比如説像我們這樣的公司,我們有一些軟體的開發,有些東西是在以色列找的合作夥伴。我們相互之間的關係,説實話就是相互信任。

  比如我們要做一個東西,它每一個部分都是不同的,就這一部分由誰來做,那一部分由誰來做,我們給大家一部分錢,然後大家一起來做。所以就是説要形成一個新的機制,形成一個新的組織原則,然後形成新的信息平台,還要形成一個信用平台,然後互相組織起來,這樣可能未來的很多的商業原則都會被改變。以前的情況是用戶、機構,然後後面的支撐,這種關係是非常清楚的,可能這個用戶和這個機構就是沒有關係的。那以後可能是相互的,就説可能我本身是用戶,同時我本身也是生産者,然後和整個這些機構完全融合在一起。

  張鴻:未來的互聯網服務會更精準更人性化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我現在每天早晨起來要跑步,手機下了 APP以後我就開始跑了。跑完以後,它會告訴我跑了幾公里,用時是多少,我的心率怎麼樣,是不是健康,然後提供一個建議。很多人會奇怪説,在北京你還敢早晨起來跑步?我再下載一個時時顯示空氣質量的APP,我起來的時候第一件事是看空氣質量的APP,説今天早晨適宜跑步,我就去跑步了。

  我覺得在未來一定會更便利,它不會像我要帶個手機那麼麻煩,它可能戴在手上,可能植入我的身體,然後服務會更精準,更人性化。

  項立剛:移動互聯會改變所有的傳播模式和服務模式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其實我們看那個計算機的時候,計算機可能離我們很遠,很多人可能沒見過計算機,但電腦就離我們很近了,在我們的辦公室裏隨處可見,手機我們每個人都裝在自己的口袋裏。那可穿戴設備,它會植入你的皮膚,再更多新的設備出現後,它會植入你的身體內部。那麼所有這些東西,它會形成一個力量,它要從原來的信息傳播的力量,到一個智能感應的力量。也就説移動互聯信息傳播、大數據和智能感應的整合,它會改變未來的所有的一個傳播模式,還有改變我們未來的一個服務模式。

  其實我們看到最簡單的,比如説汽車行業,我們以前想到的就是一個汽車,一個人來駕駛一個汽車,但是我們現在你去CES,或者去NWC,你看全世界最新的汽車的概念未來是什麼?是新能源,無人駕駛,智能交通體系,所有這些東西,它在扮演一個新的角色。也就説以後你要去一個新的地方,你是只要説説我幾點幾分要去什麼地方, 一個公共服務的車就來了。就是你可以自己沒有車庫,也不需要買車,但能隨時用車,想用就來。這個車就是我們公共的車,然後來了以後,你上了這個車,到了這個地方,你下車,這個車就去接別的人了。那麼所有的駕駛的過程,管理的過程,所有的東西都是用網絡、智能感應和大數據來去做的。

  如果你在一個智能交通體系內,就不會出現可堵車,更關鍵的是它不需要紅燈。它在路上跑的時候一定要跑120邁,一定要保證這個速度,然後在這樣的速度的時候,其他的車和它是相倆的。有了交通事故,他要剎車,把後面的車都剎住了,然後再後面的車就可以調整方向,換一個新的路段去走。

  不僅是交通,比如説我們的健康體系,我們每個人身上可能有很多的芯片,那麼通過這些芯片,我們可以知道你身體的溫度,可以知道你的身體情況,然後給你提供有價值的健康建議,建議你應該怎麼去做,每時每刻都在體檢,每天都在做這些調整。最大價值在什麼地方,不僅是讓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情況,而且它會給你提供有價值的健康建議,你可以根據生活情況來進行調整,這樣你的身體,我覺得我們中國人可以多活五年。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移動互聯 不可限量的新能量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互聯網時代:誰是弄潮兒?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遲來的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放開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金錢誘惑”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中國反壟斷 有了真功夫
 
頻道精選:
【思想】預算法構築地方債風險“防護網” 2013-06-14
【讀書】工業4.0時代已經到來 2014-09-02
【財智】“開門紅”未必持續 換擋期“抓小放大” 2014-09-02
【深度】融資平台政企合一暗藏多重風險 2014-09-02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