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我國華北、東北地區遭遇的乾旱天氣,近期包括玉米期貨,以及節水和水利等概念股也紛紛上漲收高。
專家指出,隨着後期天氣狀況的好轉,雖然部分地區農産品的減産或已不可逆,但國內糧食的供應安全無憂。相反“進口大幅增加、存糧不好消化”漸成糧食市場的新常態,國內外價差持續的擴大,托市收購的政策也面臨相應調整。
乾旱儘管導致部分地區減産既成事實,但業界普遍預計,旱情影響的産量仍不至於干擾糧食的供應,以及價格的穩定。
“如果沒有受到乾旱的影響,市場預期的2014年全國玉米産量將達到2.27億噸。”東方艾格農業諮詢分析師馬文峰認為,目前市場預計的減産或在三四百萬噸左右,這一數量所佔總産量的比重極小。
與此同時,據農業部的統計數據,今年秋糧的播種面積增加600多萬畝,加上高産農作物的面積增加,有專家預計秋糧的産量或仍會保持連續增長的勢頭。
業界專家&&,隨着種地收益比起務工收益的劣勢越來越顯現,農業生産將會逐漸走上效率提升的規模經濟階段,托市收購的政策也面臨相應調整。
“應逐步建立起農産品目標價格制度,在價格過高時補貼消費者,在價格過低時補貼生産者,但這一制度還在棉花、大豆非主糧品種中進行試點,主糧品種時機的成熟仍尚待時日。”有專家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