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資料圖片 |
中國信託業協會11日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2季度末,我國信託資産總規模為12.48萬億元,較1季度環比增長6.40%,較去年末增長14.40%,但較上月下降了0.24萬億元,首次出現月度負增長。人均利潤由去年2季度的155.66萬元降至今年的146.96萬元。對此,專家預測,下半年信託資産規模將進一步下滑,暴利時代終結或將催生新一輪離職潮。
就季度環比增速而言,信託資産在2013年度開始呈現放緩勢頭。不過,進入2014年,這個增速勢頭非但沒有改觀,且呈現加速下滑趨勢。信託資産增速1季度為7.52%,較去年4季度下降0.14個百分點;2季度為6.40%,較1季度回落1.12個百分點。其中,2季度的5月份信託資産規模達到12.72萬億元頂點後,6月份開始掉頭“下瀉”。
對此,中國信託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經濟下行增加了信託業經營的宏觀風險、“泛資産管理”加劇了信託業的競爭、金融自由化萎縮了傳統融資信託的市場空間、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規範減少了簡單通道業務的市場機會。在此背景下,信託業也結束了2008年以來信託資産高達50%以上年複合增長率的高速增長階段,自2013年起增速開始放緩,2014年2季度增速繼續放緩。不過,周小明認為,信託業已進入平穩增長階段,風險抵禦能力也進一步增強。
不過,用益信託研究員帥國讓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下半年我國信託資産規模將進一步下滑。一方面,下半年已發信託産品預計到期規模要遠大於上半年,到期峰值將出現在9月份和12月份。以集合信託為例,用益信託網最新數據顯示,下半年預計到期規模達4000億左右。另一方面,受近來兌付風險事件頻發等影響,監管層已經收緊了信託産品發行審批政策。如此一來,下半年增量在減少,存量到期在增加,最終信託資産規模勢必進一步下滑。
實際上,自從2013年以來共有十幾家信託公司先後陷入“兌付危機”,一些公司甚至屢次“踩雷”。7月中旬,銀監會非銀部緊急要求20多家信託公司老總開會。銀監會要求信託公司上報風險項目情況以及提出化解信託業風險的建議和意見。甚至有媒體稱,銀監會已要求信託公司盡量不要再做民營企業位於非核心城市的房地産項目。
帥國讓認為,産品銷售市場的不景氣,勢必引起各大信託公司千方百計來競爭“攬客”。最見效的辦法便是降低産品風險的同時提高産品收益率。這勢必要提高風控的成本和壓縮信託公司的利潤。帥國讓預測,信託業暴利局面或在下半年改變,暴利時代終結將催生新一輪的“離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