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面對面]搶佔環保産業“蛋糕” 企業需苦練內功
訪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毅
2014-08-11    作者:記者 吳煒玲 張海鵬 吳昊 付英凱/鹽城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環境形勢的日益嚴峻、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支柱産業的定位,預示着中國環保産業將迎來一個持續發展的黃金時期。而就目前中國環保産業發展水平而言,與其所肩負的治理環境污染、拉動經濟增長與參與國際競爭的使命仍有較大距離。環保産業如何助力環境治理?如何充分利用歷史發展機遇期?環保産業成長為支柱産業需要哪些層面的支撐?近日記者就此專訪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毅。
  記者:環保産業目前亟待解決什麼問題?
  王毅:目前在整個體制上還要給予更多的政策性的支持。有一些企業本身就是中國企業稅負比較重的,對於這種新興産業要給予稅收方面的補貼,或者正能量的引導。同時,要打破地方保護。
  記者:政府現在要做些什麼?
  王毅:第一就是價格稅收方面的改革。我們現在也在推動資源稅的改革,資源稅的改革毫無疑問要涉及很多基礎的能源如煤炭等。如果這個稅收增加的話,會影響到居民,也會影響到産業。環境稅是另外一個稅收,也可能正在考慮。包括人大着手這些稅收的法律立法,然後在這基礎之上有更多的政策推進。
  除此之外,十八屆三中全會還提到了另外一個概念,就是公私合營的夥伴關係,就是所謂PPP模式。還有一個就是第三方治理。這兩個概念都可能為環保産業樹立一個新的機制,推動環保産業更加市場化。
  在日前召開的2014中國環保産業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馬榮&&,發改委正在牽頭研究制定環境第三方治理的改革措施,預計年內完成該項工作。
  記者:第三方治理的推行會對環保産業産生怎樣的影響?
  王毅:對於第三方治理,未來能夠推行“誰污染、誰付費”,由企業進行專業化治理的話,就會讓出非常大的市場空間。也就是説企業不僅僅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把規模做大,去佔領更多的市場,就是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多樣性。
  記者:説到企業多方面發展,我們注意到中國環保産業規模在擴大,但是環保企業的數量在減少,您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王毅:我想可能這是一個好事情,就是説任何一個行業或産業的發展都面臨着一開始數量會增長,然後在不斷競爭中樹立有競爭力的企業。所以政府要通過政策的環境,使這種競爭更加合理,讓有能力、有資質,或者是有信譽的企業能夠在競爭當中獲勝。這樣企業才能更加專業化,越來越具有處理各種各樣事務的能力。
  記者:大家都看好中國環保市場,包括很早以前就進入中國進行水處理的威立雅等國外的環保企業紛紛到中國尋找商機,這會給中國環保産業帶來什麼影響?
  王毅:像威立雅、蘇伊士進入中國,對中國的環保事業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這些企業成為中國企業趕超的標杆。
  中國是一個開放的市場,也希望在未來的發展過程當中,能培養出像這樣的大的國際品牌。所以這些企業就要有品牌意識,要系統學習現代企業管理,要學習怎麼跟政府打交道,怎麼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怎麼跟民眾搞好關係。
  記者:在這樣的競爭中,對於正在成長中的中國環保企業會不會受到衝擊?
  王毅:只有競爭才能比出高低,如果回避競爭就不可能在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所以這就要求政府通過政策、價格、保護知識産權來創造一個更加公平和競爭性的環境,使這些企業能夠有公平發展的機會。
  記者:中國的環保市場有可能催生出本土的、有全球化影響的環境治理公司嗎?
  王毅:我估計在經過5到10年,中國必然會出現類似威立雅這樣的國際性的大企業。屆時,它不僅幫助中國解決環境問題,也同樣可以針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特點,把中國的經驗輸出去,幫助其他的發展中國家解決環境問題。
  我非常看好中國環保企業的未來發展,但環保企業必須練好“內功”。同時政府要加大環保投入佔GDP的比重,力爭達到3%。另外在投資到位的情況下,還必須改革投資方式並加強監管,以保證環保投入的效率。
  (本欄稿件由新華社CNC環境電視節目中心提供)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發改委:正在醞釀和修改相關政策 大力支持環保産業
我國環保産業發展迅速未來面臨更大空間
節能環保産業將成拉動經濟新主角
環保部:環保産業營收規模約3萬億
[環境•面對面]環保産業迎來新的春天
 
頻道精選:
【思想】“食品召回”應避免“打太極” 2013-06-14
【讀書】改革説到底就是要去掉某些"中國特色" 2014-03-27
【財智】"烏龍指"成絆腳石 光大證券跌出三"痛點" 2014-08-08
【深度】美歐揪住微軟壟斷“前科”不松手 2014-08-08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