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省上半年GDP之和超全國一成
專家認為,經濟下行壓力讓數據注水再抬頭,當前統計方法仍需進一步完善
2014-08-04    作者:記者 方燁/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資料圖片
  截至《經濟參考報》記者4日凌晨發稿,除黑龍江以外,其餘30個省(區、市)均已公布了當地上半年的地區生産總值(GDP),合計297114.49億元,高於此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數據269044億元,高出部分佔全國GDP比重為10.43%。專家分析認為,在一季度地方GDP之和與全國大體接近的情況下,上半年二者差值顯著擴大,既説明當前統計方法仍需進一步完善,也顯示在上半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再次産生了向數據裏注水的衝動。
  今年一季度,少有地出現了各省GDP之和接近全國的情況。31個省(區、市)GDP合計132945.18億元,僅比全國的128213億元略高4732.18億元,佔比為3.7%。然而到了二季度,情況發生明顯變化,不算尚未公布的黑龍江省,上半年各地GDP之和就已經高出全國10.43%。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黑龍江上半年GDP同比增長4.8%。如果這一數字與最終結果差距不大,黑龍江上半年GDP的絕對值應該在5811.26億元左右。依此計算,上半年31省(區、市)GDP之和為302925.75億元,比全國高出33881.75億元,佔到公布的全國GDP數據的12.6%,較一季度大幅增加8.9個百分點。2013年全年,31個省(區、市)GDP之和高出全國10.75%,比今年上半年略低1.85個百分點;2013年上半年,31個省(區、市)GDP之和高出全國13.06%,比今年上半年略高0.46個百分點。
  業內認為,地方GDP之和之所以再次超出全國,首先是因為統計方法存在有待改進的問題。一是重復計算的問題。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一些企業在統計上屬地界定存在爭議,如果幾個地區都將它的産值數據計算入自家GDP之中,就會導致加總數據偏高。國家層面對服務業統計不充分是另一個原因。考察當前中國的GDP統計,由於第二産業基本都是通過報表上報核對,所以數據更加精確,第一産業産值歷年來大體穩定,數據也沒有大的&&,但是對第三産業的統計很容易産生偏差。舉例來説,現在社會上喜歡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代指消費,然而在這個數據中,屬於第三産業的主要指標只有餐飲、住宿等幾個,其他眾多服務業消費尚未計入其中。再比如,稅務部門對一些小商販眾多的賣場徵稅可能選擇包稅制,如果統計部門根據包稅額獲得賣場數據也就存在偏低的可能。這也是歷次經濟普查總會上調第三産業增加值的原因。
  其次,二季度地方GDP之和明顯高出全國,也可能與上半年經濟壓力較大,一些地方為完成預定目標誇大上報數據有關。據了解,上半年31省(區、市)GDP增長率均未達到年初設定的年度增長目標。蔡志洲&&,隨着新一屆領導層倡導不再唯GDP論,政府對統計數據的干預確實越來越少,從調研的情況看,省一級已經不怎麼考核GDP的多寡,一些省領導對追求更高的增長動力也不強,但是省裏沒有干預不意味着縣市裏沒有,往往省裏各縣市GDP加總也超過全省。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近年來各省增長率普遍偏高,有時甚至所有省份的增長率都高於全國,究其原因,在於一些地方政府干預統計工作,報高不報低。這和地方政府保持原有的政績觀有關。目前在轉變政府職能的大形勢下,各級政府雖然在政績考核方面也做了很多改變,很多地方政府新增了諸如投資、城市化率和就業情況等考核指標,但這些新增指標很多還是和GDP有關。國家統計局採取“擠水分”的措施解決地方數據虛胖:通過數據分析發現一些不實的虛假成分,把這部分的成分剔除。但是這個工作只做到全國統計層面,因為國家統計局不能直接修改各省的數據,所以就造成了數據的差別。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今年3月提到,近年來一些地方存在或多或少的GDP崇拜傾向,為了增加GDP總量,不計消耗、不計環境的損害,個別地方甚至出現弄虛作假。國家發展改革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副司長叢亮&&,全國各地區生産總值的加總要比國家統計局核算的GDP大,原因之一在於“一些地方為追求政績,在GDP核算當中有一些水分,也是客觀存在的。”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IMF:中國應將2015年GDP增長目標降至6.5-7%
27省份上半年GDP出爐:21省增速較一季度回升(表)
中國經濟半年報:GDP增長,穩中求進
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7.5%
科學看待我國各地GDP的全球排名
 
頻道精選:
【思想】經濟責任審計讓權力賬單陽光化 2013-06-14
【讀書】投身互聯網下一波潮涌 2014-08-01
【財智】新麗傳媒IPO欲解資金饑渴 2014-08-01
【深度】全球食品供應鏈監管難在何處 2014-08-01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