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1日發布,2014年7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1.7%,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連續第5個月回升。同日發布的滙豐製造業PMI終值為51.7,雖然較上月終值50.7回升1個點,但是低於此前發布的初值52。多方分析認為,PMI顯示當前經濟增長由落轉穩的態勢已經形成,但是經濟復蘇基礎仍不牢固,貨幣政策仍然需要保持定向寬鬆基調。
從12個分項指數來看,同上月相比,除從業人員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回落外,其它各項指數均呈現回升。其中,生産量指數回升幅度最大,升幅為1.2個百分點;採購量和原材料庫存指數均回升1個百分點;其餘新訂單、新出口訂單、購進價格以及産成品庫存指數等環比升幅均在1個百分點以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7月份PMI指數繼續回升,且幅度加大;大、中、小型企業PMI均已上升到50的景氣線以上,預示未來經濟增長呈現穩中略升態勢。訂單指數、庫存指數、採購量指數、購進價格指數、生産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等,都有不同幅度上升,表明經濟增長由落轉穩的態勢已全面形成,預計未來還會繼續保持一段時間。從業人員指數小幅下降,可能表現了資金、技術替代勞動的趨勢在製造業正在發展,值得注意。”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陳中濤&&,綜合來看,當前經濟運行的穩定性進一步增強,增速回升態勢初步形成。下半年PMI指數如果能夠穩定在51%左右,全年可望實現經濟增長7.5%左右的目標。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解讀稱,從近期發布的經濟數據看,二季度經濟運行的狀況好於一季度,特別是PMI連續回升,市場預期趨於穩定,企業信心有所增強。7月反映企業信心的生産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5.3%,高於上月0.5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回落後首現回升,表明製造業企業對未來一段時間的生産經營謹慎樂觀。不過他也同時&&,7月製造業繼續呈現出總體向好的態勢,但大、中、小型企業PMI回升格局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大型企業PMI繼續回升的同時,中型企業PMI有所回落,小型企業PMI雖然回到臨界點之上,但只有50.1%,回升基礎不牢固,後期走勢仍需觀察。下一步要繼續加大落實已&&的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措施,消除影響政策落地的體制機制障礙,逐步解決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夯實實體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
1日發布的滙豐製造業PMI終值則不給預期。民生證券&&,儘管宏觀經濟數據持續改善,但微觀數據顯示經濟復蘇基礎仍不牢固,未來房地産下行與外需增量不足,經濟內生下行壓力並未消除,定向寬鬆貨幣政策短期不會退出,利率短期有望下行。但隨着未來融資需求和通貨膨脹雙升,貨幣邊際放鬆力度會趨於衰減,利率會面臨新一輪上行風險。
根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6月工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中長期貸款三大實體經濟指標總體趨降,實體經濟面臨的困難情況尚沒有出現明顯改觀。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債券研究員姜超認為,貨幣超增才是二季度經濟反彈的主要原因。他説,廣義貨幣量(M2)增速從3月的12.1%反彈至6月的14.7%,2.6%的季度增幅在過去10年中僅次於2009年的4萬億時期。2014年上半年新增M2已經超過10萬億元,遠高於去年同期的8萬億元,也首次超過2009年上半年的9萬億元。從月度角度觀察M2的超增,以4、6兩個月最為明顯,而這兩個月的貨幣超增與國外部門、國內居民企業和政府部門均無關,主要源於金融部門貨幣創造。也就是説,在實體經濟需求乏力的背景下,二季度中國經濟通過再度加杠桿帶動了經濟反彈。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彥斌&&,2014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態勢低迷,在政府相繼&&的微刺激政策的推動下,再加上歐美經濟復蘇促使外需逐步好轉,經濟增長出現底部回升的微弱跡象,但是復蘇勢頭並不穩固。由於目前中國經濟具有明顯的刺激依賴症,因此微刺激有其必要性。建議貨幣政策在保持定力、避免重走全面寬鬆老路的前提下,適度加大定向寬鬆的廣度和力度以避免經濟增速過快下滑,並加強預期管理以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財政政策略微偏松,允許赤字率突破政府工作報告制定的2.1%的標準,加快推廣公共私營合作制(PPP)和市政債等公共基礎設施融資模式,加大減稅力度。
在當前這种經濟走勢可能出現轉折的重要關口,貨幣政策需要繼續寬鬆。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説,中國在過去幾個月中出現了資本流入放緩的跡象。中國的貨幣供應量一直以來受到資本流入的較大影響。隨着資本流入減少,儲備貨幣的供應也相應放緩,這繼而使得銀行間的流動性趨於緊張。我們認為,目前流動性收緊的狀況,將增加通貨緊縮的風險,也不利於政府實現7.5%增長目標。為解決流動性緊張的問題,我們預料央行將重啟“逆回購”來穩定短期的市場利率。央行也將更積極地使用新推出的“抵押再貸款”工具來增加流動性並引導中長期的借貸行為。若未來資本流入繼續放緩,央行在第三季度仍可能對整個銀行系統全面降低存款準備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