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深陷售假漩渦中的聚美優品又被曝光了,只不過這事發生在福喜事件之後,總讓筆者覺得坑人的過程如此相似。如果説麥當勞們是臭肉的“搬運工”,那聚美優品們也絕對稱得上是假貨的“搬運工”。
對聚美優品、京東這些年輕的上市公司來説,售假或許不算什麼新聞,從成立之初開始,對這些公司售假的指責就從未間斷。而在本輪曝光中,引起筆者關心的無非有以下幾點:
知假售假 誰之過?
對於電商這個近幾年大肆興起、高速發展的行業,筆者一貫的態度是“年輕容許犯錯”。但“容許犯錯卻不容許犯傻”,知錯犯錯就有點不厚道了。
據媒體曝出的千萬供假企業之一的祥鵬恒業來看,其通過聚美優品、京東等多個電商平台銷售假冒奢侈品,消費者雖屢有投訴,但電商平台卻置若罔聞。
有意思的是,被曝出售假問題後,聚美優品、京東紛紛聲稱自己不知情,並&&是在第三方平台資質審查、合作商戶業務流程管理上出了漏洞,這像極了福喜出事後,麥當勞、肯德基回應的套路,潛&詞似乎是“我不是同謀,我也是受害者”。
奢侈品牌價格低的不合常理、消費者屢屢曝光要求退貨、媒體一次次暗訪揭秘……面對這些行業外人士都能看出問題的徵兆,聚美優品們究竟是在價格搶位戰中為了跑馬圈地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是真的“毫不知情”只是管理出現漏洞,恐怕只有他們自己心知肚明。
“買的沒有賣的精”,一句俗話或許能看出問題的真諦。
渠道管理 誰之禍?
退一步來看,就算如同電商新貴們回應的那般“對售假不知情”,但這句“不知情”背後又暴露出了電商在第三方平台管理方面的多少漏洞?
做平台固然省去了自營的難度,也是提高利潤率的妙法,但並不意味着電商只需要提供平台,而不需要對第三方企業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查和質量監控。
讓筆者感到諷刺的是,聚美優品曾在購買提醒中告知消費者,“部分産品並未獲得官方授權,請消費者謹慎購買”,發出這種“未雨綢繆”的風控聲明,聚美優品是對自己混亂的渠道管理感到怎樣的不自信?
背負着低價奢侈品市場龐大的誘惑,和快速品類擴張的急切心情,電商們自認為已經做到嚴格的資質審核、執照檢驗等程序已然形同虛設,在消費者信心漸失的情況下,聚美優品們是否該考慮“慢下來才能看得更清楚”。
在這輪危機中,筆者再次見識到了互聯網企業的危機公關能力,站在這輪風口浪尖的聚美優品、京東商城第一時間承諾貨品下架停止發售,並提供無條件退貨。但筆者真心希望下次讓消費者們感慨的,不再是電商們迅速的反應能力和誠懇的道歉態度,而是無懈可擊的商品品質和監管體系。
電商業無疑是中國消費者格外青睞的行業,企業的一次並購、一次上市,大佬的一次緋聞、一次公開講話都能點燃無數追捧者的熱情。正因為愛才選擇了包容,而在消費者一次次包容後,中國電商業已然行至由價到質、由年輕到成熟、由擴張到規範的關口上。作為一路快跑的上市公司聚美優品們,下一步的目標絕不該是甘心做個假貨的“搬運工”,而應考慮如何完成真正的涅槃。
“踏實的一步步往前走”,聽起來,廢話的話,其實孕育着尊敬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