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不賣假貨,但是我們不厭其煩地被質疑。必須想出一個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去年7月31日,聚美優品推出“真品聯盟”化粧品防偽碼體系時,聚美優品高級副總裁劉惠璞曾這樣説道。但在一年之後,聚美優品卻再度陷入“售假門”的漩渦。
昨日有媒體報道稱,聚美優品涉嫌“知假售假”,並&&包括聚美優品、亞馬遜、1號店、國美在線、走秀網等在內的多個電商平台,所售賣的奢侈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假貨問題。售假頑疾如懸在不少電商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給予他們致命一擊。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部門早已注意到電商售假的問題。國家工商總局今年6月19日就發出通知,決定於7-11月開展2014紅盾網劍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通過互聯網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和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但為什麼在風口浪尖之際,仍有電商甘願冒風險?
第一,沒有解決貨源問題是中國奢侈品電商的硬傷。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國內的奢侈品電商平台能從品牌商手裏獲得真正授權的微乎其微,大部分是通過海外代購或從經銷商、代工廠、奧特萊斯等渠道中“掃貨”的方式來進貨,這樣就造成了貨源的不穩定以及被國內授權代理認為是“假貨”的情況出現。
第二,高額利潤也驅使着一些商家鋌而走險。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大量投入品牌宣傳、實體店運營的情況下,很多奢侈品的毛利仍高達80%以上,而仿製品因為沒有這些投入、其毛利甚至遠高於此。以一款真品零售價格10000元的箱包為例,如果制假的成本在100元,包裝成本在50元,各種資質證明和倉儲均攤成本20元,物流成本30元,那麼,它的整體毛利潤將達到恐怖的9800元——利潤率98%。即便採用通常的打折促銷,按照最有誘惑力的3折計算,其利潤依然可高達2800元,收益是成本的14倍。
第三,電商對於流量的需求,也助長了這些售假行為的滋生。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商燒錢打廣告的成本並不是小數目。即便是天貓這樣的龍頭電商,獲取一個新用戶的成本也在100元以上,更不用説其他沒有任何流量來源的網站,但由於這樣的貨物價格比較便宜,能給電商平台帶來大量的人氣,同時又因為不是電商平台自己經營,就算被發現也能撇開關係,屬於互相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