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主流電商齊涉售假風波 品牌授權書均為偽造
2014-07-29    作者:記者 陳慶麟    來源:新快報
分享到:
【字號

  為何偽造的品牌授權書、海關關單均可逃過各大電商審核?

  為何電商平台售假成為頑疾?

  “我們從不賣假貨,但是我們不厭其煩地被質疑。必須想出一個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去年7月31日,聚美優品推出“真品聯盟”化粧品防偽碼體系時,聚美優品高級副總裁劉惠璞曾這樣説道。但在一年之後,聚美優品卻再度陷入“售假門”的漩渦。

  昨日有媒體報道稱,聚美優品涉嫌“知假售假”,並&&包括聚美優品、亞馬遜、1號店、國美在線、走秀網等在內的多個電商平台,所售賣的奢侈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假貨問題。售假頑疾如懸在不少電商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給予他們致命一擊。

  奢侈品品牌授權書均為偽造

  這次被曝光的售假源頭是一家名為祎鵬恒業的聚美優品供貨商。據媒體報道,祎鵬恒業公司從浙江、深圳等幾個商家處購買的高倣表,加上額外購買的包裝盒,每塊進價在200元-400元之間,而這些配對後的名錶最終流入到中國的主流電商平台上,以促銷的方式銷售。像聚美優品6月15日那一輪的名品特賣中,隱藏在Armani與Burberry兩個品牌背後的正是祎鵬恒業,原價五千元當時2-3折出售的名錶佔了兩品牌商品的半數以上。

  根據祎鵬恒業內部文件顯示,其在國美在線命名為“百納奢品”,亞馬遜則是“恒業奢品”,而1號店平台上的網店則乾脆為其公司的名字。

  至於如何躲過電商平台的審核,該報道稱,祎鵬恒業無論是Armani、Burberry等各個奢侈品品牌的授權書,還是能證明這些奢侈品是“海外購”産品的海關關單,均係其用PS軟體偽造的。該公司通過掃描其它公司的授權文件以及海關關單,通過修改日期及公司名稱等方法,將自己的公司渠道“移花接木”為正式授權,並從海外進貨的正經渠道。

  經記者調查,大量類似於祎鵬恒業這種名字的小型貿易公司存在於各大電商平台之中,而且電商平台並非不知情,但由於這樣的貨物價格比較便宜,能給電商平台帶來大量的人氣,同時又因為不是電商平台自己經營,就算被發現也能撇開關係,屬於互相利用。

  各大電商下架涉事供應商商品

  祎鵬恒業被曝光以後,各大被提及的電商公司紛紛發表聲明和祎鵬恒業撇清關係。

  聚美優品發布聲明回應稱已啟動緊急調查,已關閉“祎鵬恒業”的店舖,並將其所有商品從第三方平台緊急下架停止發售。聚美優品強調,在針對第三方平台商戶的資質審查過程中,祎鵬恒業曾出示完整的營業執照、相關商品授權書、相關貨物進口報關單,以及與多家電商合作的資料。“我們正在對這家公司的資質、貨源進行徹底重新調查。”

  1號店則回復新快報稱,從未跟報道中提到的“祎鵬恒業商貿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關係,“祎鵬恒業”也從未在1號店平台銷售過商品。1號店對入駐商家採取“3+X”的管理方式,即前期的資質審核、品質及促銷規範、日常交易及售後過程監管,另外針對不同品類特性會增加針對性的監管措施。商家入駐除了要接受第三方資質審核,還需要提供相應的授權文件及産品檢驗報告等多項證明材料。

  電商售假已氾濫成災

  事實上,電商的奢侈品售假問題並非現在才出現。知名電商評論人士魯振旺&&,奢侈品絕對是電商假貨的重災區,涉及名酒、名鞋、名包、名粧和名錶,在國內有完整制假售假鏈條。“幾乎所有電商都曝出假貨消息,可見氾濫之重,説實話,我是不敢在網上買名牌的。”

  以這次被曝光的聚美優品為例,早在去年其和樂蜂大打化粧品促銷大戰時便身陷假貨風波。一位自稱“聚美優品前員工”的網友在天涯社區爆料稱,聚美的大牌化粧品出自廣東某山寨專業地,假貨比例高達90%,帖子還出示了部分聚美優品的採購單。而《中國質量萬里行》在去年3月13日也發表文章稱,其投訴部已接到60多位網友投訴聚美優品“301”周年慶活動,網友反饋該活動的發貨環節、産品質量等方面存在種種問題。今年3月19日,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曝光,亞馬遜和噹噹部分化粧品並非來自官方渠道,而噹噹和亞馬遜出售的雅詩蘭黛一款化粧品被鑒定為假貨。

  2013年發布的《中國化粧品安全指數報告》顯示,根據100多個著名化粧品公司所公布的中國電商銷售總供貨量與實際的銷售數量對比,可推算出有超過20%的網絡銷售化粧品為假貨。

  三大原因使電商售假屢禁不止

  ■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部門早已注意到電商售假的問題。國家工商總局今年6月19日就發出通知,決定於7-11月開展2014紅盾網劍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通過互聯網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和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但為什麼在風口浪尖之際,仍有電商甘願冒風險?

  第一,沒有解決貨源問題是中國奢侈品電商的硬傷。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國內的奢侈品電商平台能從品牌商手裏獲得真正授權的微乎其微,大部分是通過海外代購或從經銷商、代工廠、奧特萊斯等渠道中“掃貨”的方式來進貨,這樣就造成了貨源的不穩定以及被國內授權代理認為是“假貨”的情況出現。

  第二,高額利潤也驅使着一些商家鋌而走險。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大量投入品牌宣傳、實體店運營的情況下,很多奢侈品的毛利仍高達80%以上,而仿製品因為沒有這些投入、其毛利甚至遠高於此。以一款真品零售價格10000元的箱包為例,如果制假的成本在100元,包裝成本在50元,各種資質證明和倉儲均攤成本20元,物流成本30元,那麼,它的整體毛利潤將達到恐怖的9800元——利潤率98%。即便採用通常的打折促銷,按照最有誘惑力的3折計算,其利潤依然可高達2800元,收益是成本的14倍。

  第三,電商對於流量的需求,也助長了這些售假行為的滋生。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商燒錢打廣告的成本並不是小數目。即便是天貓這樣的龍頭電商,獲取一個新用戶的成本也在100元以上,更不用説其他沒有任何流量來源的網站,但由於這樣的貨物價格比較便宜,能給電商平台帶來大量的人氣,同時又因為不是電商平台自己經營,就算被發現也能撇開關係,屬於互相利用。

  電商賣奢侈品死路一條?

  ■出路

  事實上,上述問題遲遲沒有解決,讓奢侈品電商這個市場看似藍海,但仍有一大片網站已經犧牲在前。品聚網、佳品網、呼哈網等以奢侈品電商為定位的公司紛紛倒閉。在今年5月份,一向十分高調,上線僅一個月就獲得千萬美元投資的國內著名奢侈品電商尊享網也轟然倒塌,徹底結束網站運營。

  由於貨源限制,導致奢侈品電商渠道的進貨成本與傳統渠道基本處於同一水平,加上電商燒錢打廣告的成本,在與線下傳統渠道的成本競爭上,並不佔優勢。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貨源問題、衍生假貨氾濫的擔憂、購物體驗缺失、價格方面的制約等都是壓在奢侈品電商頭上的大山,尤其是來歷不明的貨源,可説是所有奢侈品電商網站的硬傷,甚至很有可能止步於此。

  有消息稱,在聚美優品這次被媒體曝光後,聚美優品開始尋找內部的一些工作疏忽與漏洞。其公司CEO陳歐甚至在高管會當場暴怒宣布“剁掉整個奢侈品部門”,並質問在場高管“只審資質文件有什麼用”。該消息稱,此事過後,聚美優品對第三方商鋪奢侈品生意的信任度可説降到零點,徹底重構這一塊的業務模式,向自營轉變的可能性很大。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網絡營銷中心主任單仁認為,未來的電商,首先要改變模式——線上營銷,線下成交。奢侈品的線上平台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所謂的特色,前期是從品類切入。

  律師觀點

  互聯網法律專家趙佔領:聚美優品需承擔消費者的賠償訴求

  對於聚美優品貨品供應商售假一事,趙佔領&&,因為聚美優品並不是第三方交易平台,而是B2C平台,合同的雙方是聚美優品和消費者之間,因此聚美優品已經構成了違約。由於聚美優品並沒有按照合同約定交付給消費者正品,因此,對於消費者的賠償訴求還需要由聚美優品來承擔責任。

  “至於聚美優品是否構成欺詐,則還需要看平台是否知假售假。”趙佔領&&,祎鵬恒業向聚美出示的各個奢侈品品牌的授權書,以及“海外購”産品海關關單,均係其用PS軟體偽造的,這可以成為判讀聚美優品是否知假售假的重要因素和證據。

  趙佔領強調,聚美優品在審查供應商的資質和産品授權方面是否盡到了一個相應的審查義務是尤為重要的。如果聚美優品盡到審查核實的義務,就是對售假不知情,不會承擔欺詐的法律責任;不過,雖然聚美優品可能不存在欺詐的嫌疑,但也已構成違約的問題,消費者可以要求退貨、退款、更換正品等。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奢侈品"假貨門"重創電商新貴 聚美優品等緊急下架閉店
電商假貨鏈條暗訪調查:聚美等平台涉嫌知假售假
奢侈品電商假貨為何屢禁不止?
上半年電商交易額同比增三成
獐子島集團建立電商公司打造消費者零距離服務平台
 
頻道精選:
【思想】正本清源地強化反壟斷調查 2013-06-14
【讀書】完美的、理想的企業永遠在遠方 2014-07-30
【財智】基金排名戰大逆轉 前7月業績前十大換臉 2014-07-30
【深度】商超巧立名目亂收費被指“雁過拔毛” 2014-07-29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