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隨着一組經濟數據的發布,中國經濟交出了上半年的成績單:今年上半年GDP的增速為7.4%,止住了自去年以來的下滑趨勢。而同時發布的信貸、投資、消費和居民收入等一系列的數據,也印證了經濟增長企穩的態勢。那麼,中國經濟能不能保持住增長的勢頭?經濟下行的壓力會不會得到化解?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約評論員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著名財經評論員張鴻共同評論。
上半年GDP的增速7.4%,中國經濟交出了怎樣的一份答卷?
張燕生:7.4%意味着經濟保持在合理區間
意味着穩增長的目標基本達到了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我想這個7.4%的話,就是一季度是7.4%,二季度是7.5%,因此上半年是7.4%。那麼我看到這個數據,第一感覺就是我們的經濟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保持在合理區間意味着我們穩增長的目標,從上半年的情況看是基本達到了,那麼下一步我們的重點是不是放在處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上?因為從2012年我們的GDP減速減到7.7%,2013年我們GDP減速減到7.7%,跟我們從2000年到2011年的10.7%,應該講是下降了3個百分點。
實際上,現在我們遇到什麼問題呢?也就是過去幾十年,我們成功的模式,比如低成本的競爭模式,那麼到這一步應該是告一段落,也就説我們要調整到一個高增值的新的經濟産業結構。在這個時候,也就是從我們整個經濟從宏觀到微觀,從企業到個人,都面臨着一個需要脫胎換骨的轉型。因此我們今年上半年的形勢,也就是給我們企業的轉型和整個國家的轉型,創造了一個良好短期增長的條件。
張鴻:7.4%的增速是我們調結構、惠民生的基礎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我們還是要關心一下7.4%這個數字,因為這個數字很重要,但是它不是最重要的,它是一個基礎。這一次,我們看到絕大多數的研究機構基本上都判斷準了這個數字,為什麼?因為第一季度只是在下滑之中,所以你會有一些驚訝,很多機構都説怎麼下滑這麼厲害?7.4%壓力會很大。接下來大家又擔心的是,二季度能不能企穩,然後我們聯想到二季度曾經採取的這些刺激的措施,我們覺得大概再加上前期已經公布出來的一些數字,大概應該是企穩了,但是它也不會出現大面積的反彈,所以7.4%、7.5%大概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為什麼我説它是基礎呢?因為這個數字很重要,在兩會的時候,李克強總理接見記者的時候,他曾經説過,外部壓力很大,速度對我很重要,為什麼很重要?因為速度一下來,大面積的下來,就業就會受影響。所以這個增速背後,其實我們不是為了保這個增速本身,而是它背後代表着就業,再加上我們接下來要調結構,接下來還要惠民生,所以這些的基礎是什麼,是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速。我們今天可以説,下滑的勢頭是止住了,但是壓力仍然還在。
張燕生:在上半年的投資結構中 房地産投資的下行壓力較大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我們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固定資産投資的增速變化,有一個明顯增,我們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民間投資的增速是超過20%,是20.1%,那麼它在固定投資資産中間佔到了65.1%,也就是在投資目前下行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他仍然保持了21以上的增速。另外一方面,我們看它的增速會發現,有東部地區的固定資産投資的增速是16.3%,中部地區的增速是19.2%,西部地區的增速是18.6%。也就是説,在今年上半年東中西,它的投資增速呈現出中西部的增速明顯高於東部沿海地區,也就是東中西的投資差距正在明顯的收斂。
另外,在這個投資結構中間,我們可以看到,房地産的投資是下行壓力比較大的,但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的增速是上升比較快的,上升到24%。那麼製造業的投資目前看起來,結構調整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投資內部的結構,呈現出在為短期穩增長、中期的調結構和長期的促改革、惠民生,奠定基礎的這麼一個情況。
張鴻:真正的強刺激是改革 沒有改革就沒有真正的刺激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一個是房地産的回落,一個是融資規模,就是房地産不太容易融資了,再一個就是房地産的銷量。所以現在很多人會説,你看房地産終於下來了,但是其實它隱含的還有房地産下來的時候,中國經濟由此帶來的增速的回落,那哪兒來彌補,怎麼辦?我們有幾個投資結構性的調整,固定資産投資的增速也是在回落的,但是六月份是九個月以來第一次的開始上揚,慢慢上揚的,這説明我們的投資也在企穩,而且這個結構裏面是什麼呢?替代房地産往下落的是什麼?那麼你看到我們棚戶區改造的項目,現在國開行説要有多少千億的投入,然後你看中西部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是25.1%的增長,這個增幅很大了,這裡面水利是增長最大,34.2%。然後公共設施的服務是25%,這樣我們看到整個投資的結構也是正在走向良性的這樣一個結構。
就在前天,李克強總理和幾個企業家座談,談到了根本的一點,其實是靠改革來刺激我們的經濟進入良性的增長。我們看到劉永行和董明珠都提到了一點説,我們看中的不是財政補貼,我們看中的更多的是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還有一點是什麼?是有企業家就提出説,民營資本進入金融能辦銀行這個事,提了這麼長時間了,怎麼還不推進呢?因為我們説如果精準到小微企業,很多是靠民營資本來做這個事情的。李克強總理還專門問了監管部門,監管部門説我們在慢慢推進,試點以後再向全國推廣。我覺得改革的步子還可以再快一點兒,因為我們所説的所有的這些貨幣政策的放鬆,包括減稅,其實都是微刺激,真正的強刺激我覺得是改革,沒有改革就沒有真正的刺激。
張燕生:貨幣政策調整的空間不大 要發揮更多作用就得靠改革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應該講貨幣政策調整的空間並不是太大,但是就是貨幣政策的這&戲為調結構服務,它還是應該發揮更多的作用,就是要改革。其實從貨幣政策來講,也就是我們貨幣政策調整的空間有多大,很大程度還取決於全球的量化寬鬆政策會變化有多大。也就是説,美國的量化寬鬆如果在下半年,它退出的速度會比較快,尤其到了加息,那麼我們就可以預期到資本大量的回流到美國,那麼這時候你會發現,外匯佔款作為基礎貨幣,對我們的貨幣政策,增加我們流通中的貨幣的這種功能,它就可能會被嚴重的削弱。在這個時候,我們貨幣政策調整的空間可能就會比較大。但是如果美國的量化寬鬆,就像最近人們的預期一樣,就是美國經濟的復蘇基礎是比較脆弱的,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貨幣政策的調整的空間可能就會比較小一點兒。
另外一個方面,我們現在真正説貨幣政策也好,還是我們現在的貨幣和金融的問題也好,就是説我們經濟中間並不真正的差錢,而是説這些錢,很像過去5年的美國,也就是説在2009年美國的大企業手裏就有幾萬億的現金,就是不進入消費和投資,因為它對未來的預期不樂觀。我們現在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是,金融如何為實體經濟轉型?貨幣政策如何為實體經濟轉型服務?也就是怎麼能夠用這種定向調控、定向降準、定向的減稅、結構性調整的方法,把這個錢進到民生裏去?進到結構調整的一些重點裏的關鍵環節去?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我們下半年需要解決的問題。
張燕生:金磚銀行是為發展中國家創造一個開發性金融的機構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確實是上半年的外貿數據並不好,但是我們能看到五、六月份的外貿數據不錯。另外一個方面,我們看外貿數據保持強勁增長的是什麼?是中國企業為主的一般外貿的出口,那麼什麼部分下降呢?也就是加工貿易的出口。而加工貿易的出口,80%以上都是外貿投資企業,也就是前35年外商提着銀子到中國來,和中國農民工結合,然後産品行銷世界的這種模式恐怕要告於終結了,那麼什麼模式是替代的模式?也就是我們下一步會用走出去,對外投資的方式,用資本輸出的方式來帶動中國的貿易。由中國製造變成亞洲製造,由亞洲製造變成全球製造,那麼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在全球進行資本的布局、生産的布局、貿易的布局、物流的布局和我們服務的布局。而完成整個這一套布局,就會涉及到我們今後走出去的重點,包括一路一帶經濟,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那麼就會涉及到發展中國家的,我們叫跨境的基礎設施的供應鏈。
那麼,跨境的生産和貿易的供應鏈和跨境的金融鏈如何構造?那麼這次的金磚國家的開發銀行,其實就是為發展中國家跨境的基礎設施提供融資,或者是為扶貧提供融資,為我們綠化、低碳、發展提供融資,來創造一個我們講開發性金融的機構。我覺得這是對整個的發展中國家、對整個世界、對整個中國今後的外貿和投資的發展都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張鴻:即便我們在下滑當中 那也是世界經濟體裏增速最快的那一批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過去發達國家提着錢到我們這兒,然後用我們的廉價勞動力然後生産點東西,再賣回去,這種方式改成我們現在提着錢出去,我們去到別的地方去,但是很難進入到發達國家去,我們要找自己的合作夥伴。所以在我的印象裏,金磚這個開發銀行,它有點兒像小範圍的,大概同質化的這些小範圍的世界銀行和小範圍的貨幣基金組織,就是大家自己抱團取暖、互補式的這樣一個貿易關係。
最近一段時間,其實金磚國家的成色好像在減少,有很多人質疑,説你們增速不行了吧,在下滑吧?但即便是我們在下滑當中,我們在世界經濟體裏也是增速最快的那一批。所以我們怎麼能夠抱團,能夠讓我們之間能夠互相的能夠取暖。因為世界銀行也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罷,那都是歐美人説了算,我們説了不算,金磚國家再牛也説了不算,那規則是他們定的,所以我們自己就自己定一個規則,我們自己玩,然後自己互幫互助,我覺得這個可能對中國的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