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國資委啟動了"四項改革"試點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今年以來,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電信等十多家的央企,以及地方政府紛紛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計劃,但是均沒有能夠進入實際的操作階段。而現在備受期待的混合所有制試點方案&&已進入倒計時,參與試點的第一批央企名單也將會同時發布。那麼,混合所有制,難點在哪?又將會取得怎樣的成效?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約評論員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著名財經評論員劉戈共同評論。
混合所有制,難點在哪?如何"混",怎麼"合"?
向松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是希望在機制上能有所突破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中國的國有企業其實現在已經是第五輪改革了,我們從改革開放以來首先是放權讓利,然後是內部承包,抓大放小,改制上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現在是第五輪我們叫混合所有制。這個混合所有制,我們對它必須有一個正確的了解,我們現在大的央企是53家,有很多央企已經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人人都可以買股票。它已經是上市公司,本身就是混合所有制,因為外資也可以買,國內的私人股東,小股東都可以買,那麼這一次混合所有制到底是個什麼意思?我覺得這是值得探究的。
這一次的混合所有制,我的理解是,從根本意義上希望在治理機制上能夠引入私人資本。比如説雙方要成立合資公司的,比如説現在中石化,或者中國電信把自己的一些業務拿出來,然後私人資本拿錢,我們可以成立一個合資公司,那麼成立這個合資公司,大家講有什麼需要的?國有資本需要錢嗎?國有企業有的是錢,他不缺錢,他缺的是什麼?三中全會的重大決定其實講的很清楚,他缺的就是活力,那麼這個活力就是來自於什麼?就是治理機制。比如説我們以後招人是不是完全按照市場化的方式?我們的員工是不是按照市場化方式能夠解雇?我們這些混合所有制的高管是不是能夠也有像市場化的股權激勵,期權激勵等等。
實際上三中全會這一次規劃的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它核心的是希望在機制上能夠有所突破,並不是因為國有企業缺錢,要引入私人資本,當然,缺錢也可能是一個方面,但是我相信不是一個主要的方面。為什麼試點呢?從我前面講這五個階段你會發現,中國的改革有一個最基本的特點,叫漸進式,就是每一次的改革都不是一下子全部出光,我們必須要試點,看看效果怎麼樣,看看民營資本有沒有興趣,看看哪些業務能吸引這些民營資本,或者哪些業務能比較好的創造出好的經驗,所以我相信他分批主要是從這個角度去考慮的。
劉戈:命脈型的壟斷性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需慎重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現在,央企裏面53%的資産和80%的利潤都來自於上市公司。我們現在看到其實是原來我們認為所謂壟斷型的這樣一些企業,他們拿出來辦法了,因為過去我們的股份制改造上市,它本身就是一個混合的過程,但是在那個過程當中,那一些比較容易混的其實就都混了。尤其是在一些競爭行業裏,生産消費品的,或者是普通工業品的,這樣一些行業大量的都是上市公司,它都是混合所有制。
在有一些行業裏面,就是所謂壟斷性行業裏,和國家安全相關的這樣一些行業裏,叫命脈型的這樣一些行業裏,那麼以前它是相對國有獨資的,那麼這部分要混的時候就需要慎重。因為的確在過去沒有混的是有其道理的,那麼現在要怎麼混?各個行業是不一樣的,中央和地方也不一樣,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那麼由於問題的複雜性,所以需要一塊一塊來,一步一步來,所以這個行業拿出來這一部分資産來進行一個討論,然後形成一個方案,進行一個嘗試,那個地區拿出來某種類型的企業進行一個嘗試,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最後形成一個全國性的方向性的指導意見。
向松祚:混合所有制沒有規定股份的比例 民營資本照樣可以佔大股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國有企業為什麼要試點分批?因為有些資産,比如説中國電信或者中國移動,它的網絡資産非常龐大,很難説把一塊拿出來給民營資本合資,這比較難弄。那麼他可以把增值業務,數據業務或者其他的網絡之上的業務比較容易評估的,或者資産比較容易剝離的,可以拿出來合資。比如説中石化可以先把銷售拿出來合作,開採,煉油是龐大的資産,這個資産首先評估起來難度極大,而且還牽扯到其他部門。所以這一次為什麼要分期分批試點,他要考慮到資産評估剝離的方便性,先從資産比較容易評估的做起,這也是一個比較方便的辦法。第二個,為什麼他要分批試點?因為民營資本完全是要追求利潤的,這一塊如果對他有沒有吸引力,那就會開始進入到更好的一些資産,就是説我可能先拿一部分資産看一看,如果資産挺好,下一步我可以再把更龐大的資産或者更實質性的資産再拿出來進行合資,所以這個試點的辦法是逐層推進。
其實三中全會裏面講的混合所有制並沒有規定這個股份的比例,所以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就是説原則上,未來民營資本可以佔大股,不是説國有企業一定要佔大股,但是第一步可能還是國有企業佔大股,比如説中石油拿出來這一塊,好像他仍然現在是70%,但是未來不一定,未來民資資本也可以佔70%。
向松祚:混合所有制不完全是兩張皮 而是要真正的融合發展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有些效果是不錯的,比如説通訊領域的數據業務、增值業務裏面就有一些是混合所有制的,那麼很多地方國有企業,其實他們比國企在混合所有制裏面走的更快,特別是廣東、江浙這一帶,其實有一些混合所有制是相當不錯。
未來是個怎麼樣的混法,説白了就是三種混法。一種就是或者資金,或者股權。就是説民營資本拿錢,國有資本也拿錢或者拿資産,大家建立一個新的公司;第二就是人員,人員混就是説兩邊的人員可以都來,但是大家要有新的一個機制,或者這個新的公司完全是市場化重新招人;第三個更重要的就是管理上要混,誰來管?大家最關心是,比如説中石油仍然70%,那可能所有的事都是中石油説了算,民營資本是不是會擔心説,你看我在這裡投了錢,你佔70%,我根本就沒有話語權,我是不是有積極性參與呢?所以這個混未來它不完全是兩張皮,而是要真正的融合發展,所謂融合發展就是説你要成為一個有機體,你要按照現代企業的治理結構,按照市場化的方式來制定激勵機制、治理機制,這種混才是有效的。
劉戈:目前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裏走的最快的是中石化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現在我們看到走的最快的是中石化,因為他在7月1日的時候就公布了他的方案,最早的有關混合所有制的信息傳遞也是今年2月份的時候,中石化就有這樣一些動作。當時有很多支和石化相關的股票都漲停了,那麼現在在7月1日的時候這個方案出來。
這個方案其實是很大的一個盤子,3萬個加油站,2萬個裏面的叫易捷的快捷連鎖店,總資産是3400億,然後一年的總營收是15000億,是非常大的一個盤子。這個盤子初步要把30%的股份拿出來,他定了三個原則。第一個是希望互補,比如説你原來是做連鎖超市的,那可能是我優先的投資者,因為在資源的互補性上,對商業經營會有好處。第二個是國內投資者優先;第三個他説希望這個投資能夠惠及更多的百姓,比如類似社保基金等等。
以前我們在講自然壟斷性企業,或者是國民經濟命脈型企業裏,它前端後端分的是不一樣的,有一些核心資源可能在前端,這個時候需要更多的國有股份在控制,但是它到了末端以後,其實它和其他那些快速消費品的話沒有太大的區別,這部分如果混入更多的民營企業,那能讓它的經濟活力增加。
向松祚:老百姓對能源、通訊和自來水進入混合所有制充滿期待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其實現在在民生領域,老百姓是最希望馬上混起來的。比如説石油,就是説能源,大家開車。第二個,手機,比方説我們這些人不知道給中國移動交了多少錢,大家都覺得中國的話費太貴,那麼如果能夠通過混合所有制把資費降下來,得以惠民生;第三,自來水,如果通過這種改制,你把民營資本引進起來,特別是重大民生的這些公司,如果他能夠把成本降下來,把老百姓的負擔降下來,當然大家都歡迎了,所以説混合所有制為什麼老百姓有很重大期待,特別是能源,通訊,自來水。
再有,鐵路,現在中國的鐵路一個是附帶非常重,第二個就是鐵路的票價,其實普通老百姓也覺得有一些貴,所以實際上有些支線鐵路完全可以拿出來進行混合所有制,能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劉戈:民企和國企的合作過程中 充滿不確定性和不連續性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以前有的民營企業也試圖和一些國有企業,比如説有控股,合資公司等等,在這個過程當中,確實有不對等,這種不對等有一些就是由於企業的先天管理機制所造成的。比如説國有企業都有上級單位,那麼可能經常換經理人,那麼原來我這個民營企業是跟向老師在合作,那現在另外一個人來了之後,我不知道該跟他們怎麼合作,這裡面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和不連續性,那麼這樣的一些先天所産生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也是一種擔心。
向松祚:民營資本在合作過程中怕不平等 怕自身權益得不到保護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其實我們過去有教訓,比如説我們以前有老的國務院36條,有新36條,其實不管老36條也好,新36條也好,都是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這些壟斷行業的,那麼現在的混合所有制説白了也是,要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這個行業。
那麼民營資本擔心什麼?其實民營資本就一個字,就是怕,怕什麼?怕不平等,第二,怕他的權益得不到保護。我想起小平同志在幾十年前講的話:"我們膽子要更大一點,步子要更快一點,但是更重要的我們法制要跟上"。就是説無論他佔多少股權,在權益上必須要做到平等;第二,不要有太多框框,要根據情況,民營資本也可以控股。三中全會重大決定並沒有説國有資本一定要控股,當然有些是國有企業控股,即使國有企業控股,你也必須要尊重民營資本的權益,哪怕他是一個最小的股東。就像結婚一樣,夫妻和睦的最大秘訣不就是平等嗎?其實企業也是一樣,如果你不平等,你不保護他的權益,那麼最終這個合作一定會崩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