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市短短13個交易日之際,飛天誠信便力壓貴州茅&登上“A股第一高價股”的寶座,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扭曲定價之下形成的新股“博傻游戲”的驚人力量。而對於監管者來説,在註冊制正式實施之前仍然要長期面對這種“神話”。 在經歷了12個漲停(含首日)之後,飛天誠信終於在7月14日打開了漲停板,當天收報於136.75元/股,微幅上漲0.46%,換手率達到68.12%。當天早盤,飛天誠信最高上衝至145.50元/股,股價一度超越貴州茅&,好生過了一把“A股第一高價股”的癮。 不過,要論及企業本身,這兩家公司毫無可比性:貴州茅&畢竟是白酒行業龍頭,2013年基本每股收益達到了14.58元;飛天誠信則是創業板的新丁,2013年基本每股收益為2.68元。數據顯示,6月26日,飛天誠信登陸創業板,發行價格為33.13元/股,發行市盈率為16.57倍,僅為行業平均市盈率52.03倍的31.8%。自上市以來,飛天誠信已經累計上漲了312.77%。以500股一簽計算,打新者每打中一簽,浮盈將達到5.18萬元。 實際上,除了飛天誠信之外,本批次其他新股上市後的軌跡也驚人相似:均在首日達到44%的漲幅上限,然後則是連續一字漲停,區別只是在於到底會經過多少個漲停板。在這種“傻瓜模式”下,面臨新股的無風險套利機會,投資者集體陷入了“新股狂熱症”: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毫無意義,你所需要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買入,然後等待在一個更高的價格賣出,至於能不能買到,那就全憑運氣了。 在這種情況下,基於投資價值買入並長期持有某一隻股票變成了一個笑話。面對着令人目不暇接的漲停板,如同房地産市場最為火熱的時候的炒房者堅信“房價會一直漲下去”一樣,A股市場的散戶們集體形成了一種幻覺:新股會一直漲下去,總會有“傻瓜”以更高的價格接盤自己手中的新股,而自己絕對不會是那個“傻瓜”。在這種“幻覺”以及散戶們的“羊群效應”之下,對於新股的炒作成為了一個典型的“博傻游戲”。 那麼,市場本身應當受到指責嗎?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新股遭遇爆炒,實際上是市場對其超低價發行的一種價格“填補”,再加上控制發行節奏後的新股資源的稀缺性,遭遇爆炒並不意外。投資者呢?投資者參與新股炒作,本質上還是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既然市場提供了可以獲取無風險收益的機會,那麼為什麼不去炒呢? 本質上來看,出現這個現象,還是現在新股發行給了投資者和市場獲取高額無風險收益的預期,提供了制度性套利的機會。人為控制發行價格、控制發行節奏,實際上在供給端以行政手段造就了新股階段性供不應求的客觀事實,這必然會帶來新股遭遇爆炒的惡果,而A股長期以來的投機氛圍和投資者的風格,進一步放大了這種效應。 飛天誠信的“飛天”神話,實際上是新股定價扭曲的一個縮影。在通往註冊制的道路上,只要一二級市場的供給仍然嚴重失衡,只要新股發行定價和發行節奏仍然受到干預,這種現象終將持續。對於監管部門來説,當前,迫切需要在“三高”和“新股爆炒之間”找到一條平衡路徑,實現從核準制到註冊制的平穩過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