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家統計局公布了6月份的物價數據:2.3%的CPI漲幅,延續了今年以來物價平穩的態勢。隨着一系列經濟數據的發布,中國經濟半年以來的表現逐步呈現在了大家面前,那麼,當前的中國經濟走向到底如何?上半年物價的走勢平穩,是否會給下半年的穩增長政策留下進一步的調整空間?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約評論員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著名財經評論員張鴻共同評論。
CPI漲幅2.3%,下半年物價走勢如何?會否有通脹隱憂?
今天,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2.3%,漲幅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上半年全國CPI同比上漲2.3%。
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在6月份2.3%的CPI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約為1.5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約為0.8個百分點。在構成CPI的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中,6月份食品價格上漲對CPI的推升作用仍較突出。當月食品價格同比上漲3.7%,影響CPI漲約1.21個百分點。其中,鮮果價格上漲19.8%,水産品價格上漲4%,糧食價格上漲3.2%,豬肉價格下降2.7%,鮮菜價格下降1.8%。
數據還顯示,6月份,全國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1.1%,環比下降0.2%,工業生産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1.5%,環比下降0.1%,上半年PPI同比下降1.8%,工業生産者購進價格下降2%。
曹遠征:PPI下行比較明顯 中國經濟依然有下行風險
今年全年CPI漲幅大概不會超過2.5%,從前半年來看,都是在2.3%左右,預示全年不會很高,那麼也就是説,通貨膨脹今年不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壓力。與此同時,你會看到PPI還在下行,27個月了,或者説PPI比較明顯,企業的銷售還是比較困難,那麼産能過剩,企業的發展變成一個很大的壓力,換言之,中國經濟依然有下行風險。
中國經濟過熱的風險基本上不存在,因為對CPI的壓力並不是很大,它上漲的勢頭並不是很高。其中很重要原因是PPI下降,工業製品價格都在下降,於是傳導CPI中間的傳導力是減弱的,那麼今年CPI這個上升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農産品。從下半年情況來看,我們説PPI現在還是負方面運行,看來今年轉正都還是有一定的困難,那麼這時候物價繼續上行的壓力並不是很大。相反,就是説PPI這個下行代表另外一個含義,就是工業産品銷售依然不暢,那麼這會經濟下行風險反而是事實存在。
張鴻:豬肉蔬菜以及房租的價格在下降 下半年通脹壓力不大
昨天我們總結了房地産的上半年,然後今天我們從CPI來看整個上半年的經濟半年報,上半場的表現我覺得還不錯,但是經濟下行的壓力可能挺大。CPI,就是通脹的壓力,應該説今天可以松一口氣了,2.3%左右。看這個結構其實和我們的感受是差不多的,比如説手機便宜,通訊工具便宜;然後菜價,因為新鮮蔬菜6月份開始上市,所以它的價格也下來了;豬肉,我們前一段時間還專門做了一期豬肉價格下跌的節目,因為豬肉對CPI的影響特別大,所以上漲壓力會小一些;包括房租,如果你在北京,那你就會感受到房租已經開始下降了,不僅不增長,有些地方開始下降了。
還有一個,家庭服務和維修,如果你用人的話,你去理髮店,你去飯館,你家裏需要人服務的話,你會發現這個漲幅很大,上半年是7.3%的漲幅,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人工增幅在上漲,這對很多企業來説也是壓力比較大的,但是從另一個側面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好的這個一面是什麼呢?就是可能就業的壓力沒有那麼大,因為人工成本上漲了,所以就業壓力可能就沒有那麼大。
曹遠征:預計在今年年末或明年年初 PPI會由負變成正
PPI下降,它已經持續27個月,我們説它有下行的壓力,但是如果從今年的情況來看,情況又在好轉,這就是PMI指數從5月份以後開始上揚了,而且現在一般在50%。從歷史上來看,很可能是我們經濟,就從短期波動來説它已經到底了,儘管上升這個動能並不是很強,但是看來進一步下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在這種情況下,PPI可能會逐步轉穩。那麼我們預計可能在今年年末,甚至明年年初,可能它會變成正的。
從另一個方面來説,今年經濟維持7.5%的問題不大,但是這個7.5%是微刺激連在一起的。今年2月份已經開始預調,微調,而穩增長最核心的是穩投資,因為現在投資下降最快,所以一定穩增長、穩投資。我們注意到穩投資是政府在發揮重要作用,最典型的就是鐵路,剛開始年初鐵路規劃是6000多億投資,後來增加到7200億,現在8000多億,那麼鐵路投資實際執行下來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高一次投資。這反應出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我們過去産能過剩很大程度上是全球生産、全球經濟不好,出口不好,産能就過剩。那麼要對付産能過剩一方面要靠投資,但投資只能代替一部分,更重要是靠消費,擴大居民收入,擴大消費才能把它真正穩住,才能真正讓經濟增長。從這方面看,其實今年以來居民消費開始在上升,大概是上半年在12點幾左右,這是最重要的要看的信號,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穩投資來穩增長是為消費擴大爭取時間,爭取條件。
曹遠征:如果經濟出了底線 我們把它托一下就叫穩增長
穩增長的政策措施的調整餘地更大,但是我反問個問題,為什麼要穩增長,而不是促增長?這是它一個最重大的轉變。過去我們看中國經濟過去經濟增長是投資驅動型的,然後出口帶動的投資,因為出口,民間就要去投資出口産業,如果出口不行,政府就得投資抵補出口的下降,於是變成投資驅動型的。
現在看到的是我們的支持能力開始在減弱,其中最重要的可以看到,出口市場可能長久會不看好,因為是全球經濟開始一個低速增長。另一方面,彈藥也不夠了,覆蓋率如此之高,也擼不上去,那麼這個時候我需要是,只要經濟不超出意外,那我就不需要努力打強心針叫它漲的更快,於是他這個字就變化了。從促增長變成穩增長,穩增長在我們看來是個托的一個辦法,只要經濟不劃出底線,我就不用管,叫經濟自身的規律來發揮作用,那麼如果經濟出了底線,我們把它托一下,這叫穩增長,穩增長的關鍵是穩投資,這可能是今年的邏輯。
張鴻:我們政策的餘地較大 資金流向的渠道應更精準
我還是比較樂觀,因為我們政策的餘地比較大,但是在我看來,它不是餘地的問題,而是我們渠道是不是更精準的問題。其實我們今年的貨幣沒有那麼緊,6月底也沒出現去年那麼大的問題,隔夜拆借利率也沒有特別的高,所以好像是錢不是特別的缺,但是這些錢是不是真的能夠投到,或者銀行的意願是不是願意去那些比如説小微、三農,所以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定向寬鬆。
定向寬鬆,第一,小微,三農能解決更多的就業,那就有更多的人能夠有錢,他能掙更多錢,就能夠有更多的錢來消費,這是我們一個合理邏輯。如果他能更多的消費,那對經濟的結構就會有好的變化。因為我們再沿原來那條路走的話,就靠投資來拉動的話,其實我們産能過剩,PPI意味着很多企業不是特別活躍,不是特別有這種意願來投入到生産,因為産能過剩。其實現在消化起來還是挺困難的,做節目之前我們一個同事還説,他老家的鋼鐵廠、水泥廠現在要考試上崗,考完試以後可能一個月能拿到1000塊錢,考不上的,可能就像隱性失業一樣,就是你在家待着,那説明什麼?説明企業其實在消化自己的産能上面已經出現的困難,所以我們那條路是走不通的。我們現在走這條路,就是要用政策的結構來調整整個經濟發展的結構。
曹遠征:擴大內需和擴大消費的核心是擴大居民收入
如果説調結構,我們來説説看中國經濟結構是個什麼結構,要朝什麼方向調?這最重要。其實,你觀察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形成結構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第一,是以工業為基礎的,以製造業為基礎的;第二,製造業是高度外向,是出口導向,那麼形成兩個最重要結構特點。那麼調結構的目標也就很簡單,就是我們常説的,你在一二三産業均衡發展,重點是發展服務業,這個是內需外需共同提高,重要是擴大內需,而擴大內需核心是擴大消費,那麼要朝這方向調。那麼就得關注這個調了沒調,怎麼調的。其實如果説擴大內需,擴大消費核心是擴大居民收入。
十二五規劃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要求,我們叫兩個提高,兩個同步。第一個,是在初次分配中間提高工資收入的比重;第二,是在國民收入中間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那麼這兩個提高要同步起來,工資收入增長與勞動生産力提高相同步,居民收入跟GDP增長相同步,而且後一個同步。在2010年到2020年國民生産總值翻一番,那麼居民收入翻一番,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收入是不是跟同步增長是最重要的,儘管消費有改善,但最終靠收入增長,你觀察這組指標中國正在變化,因為從2009年開始,中國居民收入增長基本跟GDP保持相同步,特別重要的是農民收入增長超過GDP增長速度,於是農村市場變成很有潛力的消費市場,這是帶動中國經濟的一個很重要變化。
我們現在遇到的困難是什麼困難呢?就是我們經常説的,是增長動力的一個切換期,過去增長是靠投資推動的,未來要靠消費拉動,那麼消費是剛剛有了新的表現,但是還不足以強勁的馬力,那麼這時候你需要為消費的擴大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這就叫宏觀調控,穩住增長。然後看看消費的産業,服務的産業是不是會成長壯大,然後變成中國經濟的新的引擎?從這個意義上,宏觀調控來穩增長,來給未來的新的産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一個適宜的溫度和適宜的濕度,這是我們理解的長短結合。
張鴻:我們要放眼長遠 轉成健康的發展方式
一個是要有規劃,第二要下決心。昨天晚上,我熬夜看球感觸特別大。我們説轉方式,調結構,比如説德國隊,我小時候看球的時候是長傳中調,人高馬大的,大家都叫德國戰車,從來沒有打過特別細膩的球,但是今天凌晨,德國隊和巴西隊對決,德國隊更像拉美派,全是小傳,進7個球沒有1個球是頭球,沒有1個球是禁區外進的球,就全是技術派,這是怎麼來的?這是人家十幾年前就定下來,我們要踢足球,要有健康的足球增長方式,就是我們踢足球是要技術的,不是光靠身體的。所以那個時候他要忍受什麼?要忍受一時的低增長,這個低增長是什麼?他連續四屆,仍然進四強。
其實,我們的穩增長也是有一個底線的,在基礎上,我們要設定,要把風格轉下去,所以無論是德國足球,我覺得給中國足球,包括給中國經濟的一個很好的借鑒就是,我們真的要放眼長遠,然後我們保住底線以後,下決心去做那個事情。包括德國2002年的時候,和巴西爭冠軍,也是沒爭過,但是他下決心,我就是要轉,結果就轉成一個健康的發展方式。
曹遠征:轉方式最核心的要靠改革 醫療、教育體制改革尤為重要
其實我們説轉方式最核心的要靠改革,按照中國過去30多年的改革經驗來看,哪排隊那就是體制不行,現在我們説就醫難,就學難,不就是排隊嗎?那就是它的機制體制有問題了,那麼像醫療體制的改革,教育體制的改革,這些可能會變成新改革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