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基金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5月底,貨幣基金規模達到1.92萬億,相比公募基金3.92萬億總規模,佔比首次逼近一半。而在過去十數年,貨幣基金一直處於邊緣狀態。
“貨幣基金在國內一直沒有發展起來,以前部分公司流動性還曾出現過問題。此後,為了規避流動問題,基金公司與銀行辦理協議存款時,普遍實際操作成協議存款提前支取享受協議利息。”一家商業銀行同業部負責人稱。
2013年以來,隨着餘額寶為代表的餘額理財産品崛起,貨幣基金行業總規模從2011年末的2949億,陡升至2013年末的7475.9億,再到今年5月末的1.92萬億。作為其中的代表,餘額寶的規模截至6月30日已達到5741.60億元。貨幣基金已成為公募基金的中堅力量,且正成為銀行活期存款的有力競爭對手。
上述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作為業內協議存款最大玩家之一,該行行內去年末就已在討論是否要取消貨幣基金的“超國民待遇”,令其遵守一般存款應有規則,即提前支取屬於違約,只能獲得活期利息不享受協議利息。
部分銀行執行罰息已數月
2011年前後,整個貨幣基金市場猶如一潭死水,一部分原因是存款投資上限30%的政策限制。此後,協議存款投資上限的打開激活了貨幣基金市場。
在此情況下,商業銀行願意簽署提前支取不罰息條款,一方面是維護基金客戶關係,另一方面,雖然協議存款不計入一般性存款,但彼時表外業務迅猛增長,商業銀行亟需成本、期限穩定的同業存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並非所有銀行辦理貨幣基金協議存款時,都願意簽署提前支取不罰息條款,而是會在罰息條件下提高協議存款價格。
今年一季度,央行在《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中稱,貨幣市場基金存在類似存款擠兌的風險,應防範潛在的系統性風險。此後有媒體報道,央行官員進一步表態,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但不允許提前支取存款而不罰息。
上述同業部門負責人透露,在此之前監管層已與商業銀行有過溝通,支持商業銀行恢復罰息,以符合基本的金融規則。“但同業交流中,每個銀行態度不一樣,對於罰息的力度看法也不一。我們比較堅決只支付活期利息。”
去年錢荒後,央行一直認為同業業務膨脹是一種資金自循環,加大了資金波動,作為同業存款的一部分,央行不願意看到日益龐大的貨幣基金成為新的資金自循環通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獲悉,目前協議存款存放銀行主要為興業、民生、平安、中信等股份行。近些年,由於這些銀行大規模配置受益權類高收益同業資産,從而增加了對協議存款(同業存款)的需求。
“在央行公開表態前,我們行內就已做出規定,不再對貨幣基金的協議存款附加提前支取不罰息條款,目前已執行數月。”上述負責人稱,該行並不擔心貨幣基金由此轉移到其他銀行,畢竟能夠承受協議存款高成本的銀行不多。
他進一步透露,並非所有銀行都被要求取消此特權條款,監管層給予了商業銀行政策選擇權。目前,僅有部分銀行取消了該條款,主要為部分國有大行,及幾家股份行。
對於貨幣基金而言,一旦合作銀行取消不罰息條款,基金公司就需要增加流動性備付金,這部分資金是低收益的,貨幣基金估值將因此降低。
這一影響已有所體現。橫向對比來看,以往餘額理財産品收益僅比商業銀行理財産品低幾十個基點,而7月1日,餘額類理財産品基本上已經比同期銀行理財産品收益低近百個基點,例如餘額寶收益已跌落至4.2%、理財通為4.47%。
銀行係“寶寶”理財崛起
“事實上,隨着金融機構間同業業務的整頓,商業銀行對協議存款的需求也在大幅下滑,主要的需求方也就那麼幾家銀行。”上述同業部門負責人稱。
而這部分需求或將被銀行內部消化。2013年以來,不少商業銀行陸續推出自身的“寶寶”類理財産品,這部分理財基礎資産同樣為貨幣市場基金。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觀察,相較互聯網企業推出的餘額理財,銀行係“寶寶”正呈現後發優勢。例如,7月1日當天,興業銀行(601166,股吧)錢大掌櫃餘額理財收益為5.02%、民生直銷銀行如意寶為4.92%、中國銀行活期寶為5.38%、廣州農商行至尊寶為5.01%。
對於客戶忠誠度較低的餘額理財行業,利率優勢即是核心競爭力。例如,3月份上線至今僅三個月時間,興業銀行錢大掌櫃的規模已從0迅速膨脹至470億。
“銀行餘額理財規模,一半以上是行內活期存款轉化的,以至於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和零售部門一直有分歧。”
上述同業部門負責人稱。
他認為,對於直銷銀行和銀行自建的理財銷售門戶來説,貨幣基金僅是一個中轉站,最終銀行還是希望這些資金購買各類理財産品,獲取中間業務收入。餘額理財規模200-300億元即可,不然反而會成為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