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通往太倉港的公路上,一輛輛帶有標箱的大貨車川流不息,猶如一條條長龍。在太倉港綜合保稅區,一些工人正在倉庫裏為即將出口的貨物做一些簡易再包裝。 在長三角主樞紐港之一的連雲港港,成片集裝箱排放在碼頭上,礦石等大宗散貨在口岸堆積,工人們在強勁的海風中,忙着上貨卸貨。 “泊位利用率前幾年至少是50%至60%,今年只有30%至40%,出現了碼頭等船的現象,壓力很大。”連雲港港口集團有限公司生産業務部部長仲躋成説。 南京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聯宏也&&,過去這兩年吞吐量穩定在8000多萬噸,原來今年想突破9000萬噸,但目前看來難度很大。 在經濟減速的大背景下,儘管江蘇的港口看起來依然忙碌,但經營狀況已是大不如前。數據顯示,連雲港4月份貨物吞吐量完成1738.21萬噸,同比增長3.63%,增速下滑;集裝箱完成43.02萬標箱,同比下降4.72%,1月至4月累計完成174.41萬標箱,同比下降2.16%。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獲悉,江蘇幾家主要港口告別“飛躍式”的增長階段,一方面是由於經濟轉型的傳導效應,出現運量不足;另一方面是因為部分港口重復建設、無序競爭,導致運力過剩。 仲躋成稱,這個行業投資大、回收慢,屬於“微利行業”,依靠擴大生産規模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更加不合時宜。再加上港口碼頭過剩的局面,讓企業發展盈利的難度更大。 據業內人士透露,我國部分省份無論是沿江、沿海,幾十公里就有一個港口,並且港口之間功能定位同質化、腹地重疊。 “現在港口都是地方政府把持着,港口之間的競爭已經不是企業間的競爭,而成為地方政府的競爭。”一位港口負責人説,與其鄰近的一個港口建設集裝箱碼頭時,一次性全部建設到位,結果貨源不足、部分碼頭長期閒置,今年更是虧得找不到北,但地方政府還是為之兜底。 仲躋成&&,受利益驅動,國內的港口産生了無序競爭。特別是從長江沿線看,這個現象很嚴重。即使不是經濟形勢出現下滑,港口也面臨着競相壓價、搶奪市場的壓力,能夠真正盈利的港口很少。 上述港口負責人&&,在很多地方,政府招商引資中注重項目對地方經濟的直接貢獻、眼前利益,較少考慮岸線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港口岸線往往成為吸引投資的“厚禮”、項目落戶的“陪嫁品”。 以長江岸線為例,長江深水岸線資源非常有限,一些已建成並投産的具備優越水深條件的長江港區,其後方陸域密布民宅和工廠,建港拆遷難度大,部分工業廠房貼近岸邊,未給港口碼頭的後方陸域建設及産業擴張留下發展空間,致使碼頭後方陸域空間普遍狹窄,堆存和綜合通過能力不足,優越的深水岸線長期得不到充分利用。隨着腹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岸線資源利用將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瓶頸。 “‘水上改革’應不斷深化。”太倉港黨政辦主任徐衛強説,要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貨物的流動應更加自由,水上監管、水上收費等方面需進一步完善。 徐衛強建議,港口布局需要更加“梯度有序”,尤其是全國沿海重點港口的布局&&後應嚴格執行。港口定位要更準確,比如有些適合集裝箱,有些更適合運散貨。要讓港口規劃建設更能體現長江幹線和沿海的産業特色,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 此外,在實行資質准入上要實行更嚴格的審批,大力推行區域間港口資源整合,盡量少建貨主碼頭,鼓勵重視投資社會公用碼頭的建設,以提高岸線資源使用效率,體現規劃指導、市場引導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