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掀並購潮 年砸重金400億
會否蹈谷歌盛大跨界收購覆轍有待市場檢驗
2014-06-25   作者:記者 侯雲龍/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隨着阿里巴巴進入“並購模式”,任何有關其並購事宜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外界迅速圍觀和猜測。6月24日,有消息稱阿里巴巴將收購中國聯通30%股權,儘管阿里巴巴隨即否認了這一傳言,但這仍在市場上引起不小的騷動。事實上,從2012年獲得80億美元貸款開始,阿里就踏上了異乎尋常的收購之路。《經濟參考報》記者統計發現,在過去的一年間阿里累計並購金額已經超過400億元。
  就在外界驚嘆於阿里迅速擴張業務版圖的同時,一連串疑問也隨之而來:阿里是否正在從一家電子商務公司轉變為一家産業投資公司?其攬入懷中的諸多新業務能否像淘寶、支付寶一樣再次成為業內的領頭羊?過於急促的收購會不會讓阿里在未來“消化不良”?相信就連阿里自己也很難對此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這一切疑問也只能留給市場去逐一解答。

趙乃育/繪
  豪舉 一年並購花費超400億

  隨着阿里赴美IPO臨近,阿里大手筆並購的新聞幾乎日不間斷。《經濟參考報》記者經過統計發現,在過去的一年間,阿里累計並購金額已經超過了400億元。
  在過去的半年內,阿里的並購舉動更加頻繁:1月23日,阿里聯手雲鋒基金以1.7億美元收購中信集團旗下中信21世紀公司54.3%股份;2月10日,11億美元全資收購高德地圖;3月11日,62億港元收購影視製作公司文化中國60%股份;3月12日,參與O2O出境旅行服務公司佰程旅行網B輪融資2000萬美元;3月30日,2.15億美元投資美移動聊天和通話應用TANGO;3月31日,53.7億港元投資銀泰商業集團;4月3日,馬雲個人控股的浙江融信以32.99億元人民幣現金控股金融軟體開發商恒生電子;4月8日,65.36億元人民幣收購數字電視公司華數傳媒20%股權;4月28日,聯合雲鋒基金以12.2億美元戰略投資視頻網站優酷土豆,持股16.5%;4月28日,聯合UC優視投資“神馬”移動搜索,佔股30%;5月28日,2.49億美元投資新加坡郵政,佔股10.35%;6月5日,12億元人民幣入股恒大足球,獲50%股權;6月11日,將UC優視全資融入阿里巴巴集團,組建阿里UC移動事業部。據介紹,5年來阿里從入股到此次全資收購UC,共耗資約300億元人民幣。
  2013年,阿里巴巴還先後投資或並購了快的打車、高德地圖、日日順物流、新浪微博、一達通、友盟、天弘基金等多家公司。從2012年獲得80億美元貸款開始,阿里已經先後將超過20家公司攬入懷中,橫跨社交網絡、物流、音樂、媒體、O2O、地圖、瀏覽器等多個領域,被外界戲稱“幾乎買下半個中國互聯網”。
  值得注意的是,和百度、騰訊圍繞自身核心業務進行並購不同,阿里的並購可謂全方位出擊,涉及金融、文化、娛樂、健康等全新業務。從並購策略上看,阿里的行動較同行也更為激進,不論是否與其核心的電商業務相關,只要企業有價值,阿里都會想方設法收入囊中。有知情人士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未來一段時間,阿里的並購步伐將不會停歇,除了並購更多的互聯網公司,還會將並購的重點逐漸轉向金融、文化娛樂、醫療等原本阿里並不擅長的領域。

  邏輯 接力跑式發展

  對於大規模的並購邏輯,阿里的官方解釋是:“打造豐富的産業鏈”。但這樣的回答,顯然不能撫平外界疑慮。特別是在阿里即將赴美IPO的大背景下,阿里的大規模並購行為更是引起市場浮想聯翩。
  多數業內分析認為,阿里的並購行為是為了鞏固已有優勢,並進一步完善電商生態系統。不少市場人士則&&,在赴美IPO的背景下,並購還將幫助阿里提升市場估值。
  事實上,阿里的並購行為仍和公司戰略息息相關。據悉,2014年阿里正式明確了“雲+端”戰略,即以阿里的雲計算和大數據能力為基礎,通過嫁接各類應用,為用戶和商家提供多種服務。從目前的情況看,經過淘寶、支付寶長年的數據積累,阿里的雲計算和大數據能力已百煉成鋼,但和百度、騰訊相比,阿里在應用和服務的多樣性上,仍和前兩者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阿里想要把“雲”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就需要嫁接更多的應用,以彌補“端”的不足。而對於想要迅速獲得“端”能力的阿里而言,並購是個不錯的選擇。
  更為重要的是,阿里的大規模並購行為,仍在遵循馬雲一直以來強調的“接力跑”式發展。馬雲曾在多個場合對“接力跑”做過闡述。他認為,阿里如果想要成為百年老店,就需要不斷地發現新的市場需求,從事新的業務,以新業務作為公司未來增長動力。
  在此前的內部交流中,馬雲曾明確&&,B2C業務是阿里接力跑的第一棒,第二棒是淘寶和支付寶,第三棒是大數據,第四棒則將是金融、物流等業務。從阿里的一系列並購看,也都遵循了馬雲的這一邏輯。投資菜鳥網絡,收購高德地圖,入股海爾、銀泰,是為了拓展傳統電子商務,進而完成O2O布局;收購恒生電子,入主天弘基金無疑是在鞏固自身的互聯網金融優勢;投資天天動聽、蝦米音樂、華數傳媒、文化中國、優酷土豆、恒大足球則是看準了泛文化産業的巨大市場前景。
  從最近半年阿里的並購來看,馬雲的第五棒將會是前景巨大的文化、娛樂和健康産業。近期馬雲的多封內部信也再三強調,上述産業將會是未來阿里投資的重點,並有可能成為公司未來新的重點業務。這意味着,這些領域中有價值的公司,將會在未來成為阿里追逐的目標。

  疑慮 成敗有待市場檢驗

  儘管並購是一條企業快速發展的捷徑,但阿里如此迅疾的並購節奏,還是引來外界一連串疑問:阿里是否正在從一家電子商務公司轉變為一家産業投資公司?其攬入懷中的諸多新業務能否像淘寶、支付寶一樣再次成為業內的領頭羊?過於急促的收購會不會讓阿里在未來“消化不良”?
  事實上,並購,特別是跨行業並購失敗的例子,在國內外都不勝枚舉。根據埃森哲等國外機構的不完全統計,國外跨領域並購的成功率不足50%,即便是像谷歌、微軟這樣的巨頭,也屢有失手。例如,谷歌出售摩托羅拉移動,以及盛大大規模出售旗下各類業務,就被業界當成2014年極具參考性的反面教材。
  有業內分析指出,當年的盛大也曾和今天的阿里一樣,在各個領域頻頻出擊,進軍了網絡文學、網絡視頻等多個新業務,並購公司也超過50家。但並購並沒有幫助盛大成為新的網絡巨頭,反而拖累其主營的游戲業務。短短幾年,盛大已經將包括網絡視頻在內的多項業務進行了出售。
  儘管阿里對並購的新業務,特別是文化、娛樂、金融和健康業務寄予厚望,但市場卻對這些新業務的前景異常謹慎。包括theStreet.com在內的多家美國投資者網站&&,儘管阿里試圖通過並購進入大量的新業務,但前景卻很難保證一帆風順。從阿里的並購對象看,包括音樂、文化、足球等業務均超出了阿里核心的電子商務的範疇,在這些領域阿里並非專家,也缺少經驗,能否在競爭中領先,還是未知數;另外,有些業務儘管前景不錯,但要融合進阿里現有的體系中,卻並非易事。
  另有知情人士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説,由於和阿里的核心業務關聯不大,一些被收購的業務,短期內不但無法接入阿里的生態系統獲資源支持,也無法和阿里的現有業務形成相互促進。“騰訊在並購大眾點評和京東後,迅速在微信上為兩者提供了流量入口,不但促進大眾點評和京東的業務量,還大大提升了微信支付的活躍度。”上述人士&&,和騰訊並購後的整合相比,阿里在投資微博和高德地圖後,並沒有進行類似的成功整合,更沒有起到外界期待的協同效應。
  對此,多數市場分析認為,從現有經驗看,很難判斷阿里並購新業務的前景。阿里的新業務,特別是金融、文化、娛樂和健康業務,尚未有大動作,仍處於布局階段,未來如何運營,能否成為阿里新的“殺手锏”,也只能等待市場去檢驗。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投資者熱捧阿里存豪賭成分 2014-06-20
阿里京東加速推進金融、物流佈局 2014-06-19
阿里巴巴上市前並購胃口大開 2014-06-17
阿里巴巴在美推出購物網站11 Main 2014-06-13
UC全資併入阿里巴巴創國內最大規模互聯網並購 2014-06-12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