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在新一輪深化國企改革中,一些央企和地方國資監管部門及大中型國企對實行“員工持股”熱情較高,把實行管理層股權激勵、中層骨幹和技術骨幹持股以及全員持股等員工持股改革,作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重要方式。但是,鋻於此前搞員工持股出現的弊端及國資流失“後遺症”,社會對員工持股問題敏感度高,各方期待盡快&&相關細則,擺脫員工持股改革的重重陰影。
中國建材集團、中石化集團等不少企業均&&將在下一步改革中試行員工持股。地方上,安徽省提出通過“員工持股轉換一批”的方式推進混合所有制。貴州啟動的國企産權制度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支持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
貴州省建工集團董事長陳世華告訴記者,他們急需以産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和突破口,建立國有法人、外來投資者、經營者及員工共同投資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激活企業發展動力。他們在企業組織了調查問卷,希望實現混合所有制的佔多數,支持員工持股的佔大多數,同時希望國資參股的也佔大多數。
受訪各方普遍認為,實行員工持股對於激發新一輪國企改革動力、深入開展産權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和增強企業活力、增加職工財産性收入以及形成所有者與勞動者利益共同體具有十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原副局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國有股、民營或外資股加上內部管理骨幹持股構成“三足鼎立”的結構,這樣的結構相互制衡,可以把各方面的優勢和積極性調動起來,把潛在的阻力變成動力。
一些曾搞過員工持股的企業及仍在實行員工持股的企業,對員工持股話題也是“諱莫如深”。部分受訪企業領導者、學者也&&,員工持股改革仍需走出三重“陰影”。一是擔憂“細則未定,半路叫停”。不少計劃實行員工持股的企業紛紛&&擔憂政策不定再次遭遇“半路叫停”;二是擔憂員工持股“後遺症”。一些搞過員工持股的企業出現了員工股份退出難、員工股東利益保障難的“後遺症”;三是擔憂國資流失“恐懼症”。主要是擔心由於監管沒有跟上而導致國資流失,特別是一味推行管理層持股,有可能將改革變成少數人的瓜分盛宴。
受訪國資監管幹部、企業領導者、專家等建議,在中國國情下,社會對員工持股問題敏感度高,試行員工持股須謹防幾個“雷區”。
首先,避免細則不明盲目“搶跑”。一些企業和國資幹部認為,截至目前,針對員工持股,國家層面上仍沒有形成系統的制度規範和實施細則,各地目前&&或擬&&的員工持股政策都較為原則,一些企業對如何操作“心裏沒底”。他們建議盡快由國家層面制定員工持股規範和細則,指導各地有序試點,避免因盲目“搶跑”造成被動。
特別是應注重員工持股退出機制建設,防止持股成為特定一批人的固化利益。否則,隨着企業員工和管理層的新老交替,將不可避免産生新的矛盾和摩擦。
其次,避免員工持股福利化造成“大鍋飯”。針對一些企業有把員工持股政策片面當成福利分配的傾向,國務院國資委原副主任邵寧説,持股是給員工戴上“金手銬”,既體現對風險承擔的責任,又能讓員工個人價值得以彰顯。從以往股份制改革來看,平均的、普遍的員工持股不成功,容易形成大鍋飯,且企業分紅壓力大。他認為,與全員持股相比,採取管理層和技術骨幹持股有利於穩固公司核心團隊,激活企業發展內生動力。
此外,一些企業人士認為,搞員工持股宜分類分層分步穩妥推進,避免出現員工持股“一窩蜂”。他們建議,可在人力資本突出的科研類企業、競爭性強的企業、集團公司所屬的二三級企業先行先試,而資源型、政策性、壟斷型較強的行業應慎重。
(本稿件由記者梁鵬、王炳坤、何宗渝、楊玉華、梁曉飛、何欣榮、閆起磊、張舒寧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