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資料圖片 |
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信託資産規模達11.73萬億元,已僅次於銀行,穩坐金融行業的第二把交椅。信託行業資産規模迅速增長,伴隨而來的便是到期産品的集中兌付以及不良資産數額的相應增加。
中國建投投資研究院7日發布的《中國投資發展報告(2014)》稱,按照信託行業資産投向分類,並根據各信託資産的投向規模以及不良比率經驗值可估算出未來出現不良的規模。根據假設,中國信託行業目前信託資金的不良資産最多可達到480億元左右,對應行業的不良資産率約0.5%。
報告&&,2013年信託行業發生了包括中信信託三峽全通項目和青島舒斯貝爾項目、中融信託青島凱悅中心項目、五礦信託榮騰商業地産項目等多個項目的兌付困難或者遲延兌付問題,出現延遲兌付問題的項目總共涉及金額約200多億元。
“信託公司不良資産劇增的主要原因是,信託産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粗擴張、高風險的礦産及房地産融資行業。”一位信託業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信託産品的平均期限在1.5年至2年之間,也就是説信託的發行量在滯後7個季度左右表現為到期量。按此推算,2014年的到期信託量大約為5.3萬億元,較2013年增幅超過5成。
海通證券此前報告稱,2014年房地産信託到期量約為6335億元,其中全年到期的最高峰值將出現在5月份,到期量在全年中佔比達20%左右。也就是説,5月到期的房地産信託項目規模將超過1200億元。這對信託行業乃至房地産行業都將迎來一次考驗。
上述業內人士&&,長期以來,我國信託公司對産品有剛性兌付的“潛規則”是信託公司不良資産快速增加的重要因素。但近幾年信託大發展,尤其是房地産信託,管理的資産規模已超出信託能夠剛性兌付的能力。全行業2684億元權益承載了5.2萬億的融資類信託,兜底早已力不從心。
不過,報告認為,未來信託行業出現系統性風險和區域性風險的可能性不大。
更迅速、更便捷閱讀深度解析、分享新銳觀點,請掃描二維碼,關注經濟參考報微信公共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