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從年初一直到5月,來自全球的股東們忙着搶訂美國的酒店房間,因為沃倫 巴菲特投資人年會暨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股東大會將於5月初召開,這讓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成為全球投資者的“朝聖”之地。
去年的巴菲特股東大會從5月3日(周五)持續兩天三夜到5月5日(周日)晚上。而今年將延長一天,從5月2日至5月5日(周五至周一)。每年大概3萬人參會,已經成為商界傳統盛會。
“每個股東可最多申請4張入場券。”來自紐約的斯溫艾説,想去參加的人都可以申請,伯克希爾 哈撒韋的公司文化非常開放。
現在,入場券正陸續寄出。“我的入場券差不多寄出了。”芝加哥的Min已經確定了要去參會,他告訴記者,他把那當成短期休假的好機會。而來自中國的李軍笑着告訴記者,“我也準備去朝聖。我的機票和酒店還在預訂中。”
拉動地方旅游
參會的股東們告訴記者,大家普遍把股東大會當做“朝聖之旅”。“事實上,他們(指巴菲特團隊)的投資方法其實很簡單,但股東們願意去是因為信念。”紐約的司偉衝記者笑笑説。“現在每年去個3萬來人吧。其實更像是一個傳統了。”
朝聖之旅也帶動了商務旅游産業的發展。記者發現,當地州政府特地開闢了中文網頁,把巴菲特股東大會的消息作為重要活動,接受來自中國股東的報名,並由內布拉斯加中國中心(內布拉斯加州開設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部門)全權負責。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中國代表處的錢巍告訴記者,一般行程都會安排去當地企業考察合作機會,真正參加巴菲特股東大會的時間只有一兩天。“目前,中國大概十幾個人已經確認安排行程,但很多人有自己個人的渠道去參會,未必會全部經由我們”。
除了當地政府,中國的金融媒體也把巴菲特股東大會作為重要發展機遇。記者看到,雪球網已經開出以巴菲特股東大會為核心的旅游項目,10天報價4萬多元。
“這個價錢不貴。”一位不願具名的紐約基金經理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我的話,從紐約飛過去,機票大概五六百美元,酒店大概100多美元。2月份的時候,那裏的酒店價格翻番,現在就已經訂滿了,而我是提前一年預訂的。”
“你要參加股東大會,首先當然必須是股東。公司的股票分為class A和class B,都可以申請參加股東大會。”司偉告訴記者。
事實上,參加股東大會的資格審查並沒有那麼嚴格。“每個股東可以申請4張門票,都是免費的。”李軍和Min都告訴記者,他們不是股東,都是借用了別人的名額去參會。
“此外,非股東還可以去eBay看看,上面有賣入場券。過兩周,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就在上面放票。”Min告訴記者。
百聞不如一見
“巴菲特回答問題是每次會議的亮點。”不過,Min有點失望地説,“幾萬個人參加就問二三十個問題,就算想問也不會輪到我。”據悉,由巴菲特帶領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負責人與股東會面只有一天時間,記者從其公司網站查詢到,今年的這一天是在5月3日(周六)。
匯添富資産管理(香港)有限公司首席投資官、執行副總裁萬青參加了2013年的股東大會。他覺得活動只是一個機會,不同的人抱着不同目的,會得到不同的結果。而近距離接觸股神,確實給了他新的感悟。“我發現這是我2013年很有意義的一件事。股東會上,我的收穫滿滿,所見所聞,超出了之前所有的想象和預期”。
萬青坦言,他參會之前自以為對巴菲特非常了解,而實際上,真人與媒體形象差別巨大。
萬青説,“自1997年我讀《一個資本家的成長》起,十幾年來,我讀遍了幾乎所有關於巴菲特的中英文書籍。參加股東會前,我抱有這樣的想法,用錢鐘書的話來説,‘你吃了一隻雞蛋覺得很好,難道非要見下這個蛋的母雞嗎?’然而,實際大大超出我的想象。”
他説,因為傳播途徑導致了信息失真,而“巴菲特的書籍,無論是投資方法、人生哲學還是個人傳記,全部是由其他人,而非本人撰寫的。現場參加股東會的第一個感受是,你可以直接地向巴菲特學習。這裡不是摘要版,避免了斷章取義,是完整直觀的學習”。
親見巴菲特,讓自己更深刻地理解了巴菲特的哲理,如何在實際工作生活中運用。
“巴菲特和他的黃金搭檔芒格的現場答問沒有冗長的陳述,而是簡單的語言,同時不乏幽默。只要有不錯的英文基礎,都不難理解。”萬青説,除了巴菲特的團隊,與會者中同樣高手如雲,提醒自己時時不忘向周圍人虛心學習。“日常工作中,我們身邊優秀的投資者畢竟是少數。參加巴菲特股東會,全世界優秀的和有潛力的投資者匯聚一堂,令人不免感嘆‘山外有山’。”
氣氛輕鬆包容
“全天有幸抽到提問資格的有100人左右,其中不乏富有深度、引人深思的好問題。提問和股東投票環節,體現了伯克希爾文化的開放和包容。”萬青説,“在股東會上,在回答一個投資者如何選擇公司時,巴菲特舉了選拔籃球運動員的例子,是從5英尺4英寸的身高人群中選拔還是從7英尺的人群中選撥呢,答案不言而喻。這個例子大家可能從書中都讀過,但現場聽到,覺得印象更深刻。這個比喻告訴我們的是,管理層固然重要,但業務本身的屬性更加重要。這也使我想起了巴菲特的另一句投資名言:當好的管理層遇到差的業務,最後取勝的往往是後者”。
司偉回憶,去年有投資者在股東大會上問巴菲特和芒格,挑選股票有什麼標準和方法。
芒格&&:“我們不知道如何通過數據來買股票。我們就知道伯靈頓北鐵路公司在過去多年中都有競爭優勢。我們不知道未來蘋果會怎樣。買股票你必須能理解這家公司及它的競爭地位。這些都不可能通過數學顯露出來。”
而對於短線和長線投資的問題,巴菲特指出,如果一個投資者短線買入全美最老牌的20家大公司股票,最後的結果會和買他推薦的5隻股票一樣。
“我記得巴菲特説,投資成敗首先決定於投資者。業餘投資者的一個問題往往在於容易衝動,尤其是在不對的時候衝動。買長線可以避免這個問題。對於普通投資者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做有邏輯有賺頭的決定,但他們往往沉不住氣或者不自信。”司偉常用此來反省自己。
令萬青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並非所有的問題都是來向投資大師尋求指點的,質疑乃至反對的聲音也有。幾位投資者對巴菲特的兒子進入董事會産生了質疑,不理解為什麼一個與投資關聯不大的人可以進入到一家投資公司的董事會。還有一位投資者對過去10年伯克希爾 哈撒韋的業績不滿,他認為公司在過去10年是在憑藉聲譽掙錢,而非投資能力。”
“在股東投票階段,有股東對一些議案投了反對票……這些是我參會以前沒有想到的,參會者可以暢所欲言。而面對質疑和反對,巴菲特和芒格自始至終都很耐心、冷靜和幽默地應對。這份包容和開放的姿態,讓我們得以多角度感受到這家公司的偉大之處,也讓我們真實感受到巴菲特和芒格的偉大品格。”
而萬青就零距離接觸股神時産生的輕鬆愉悅&&,“熱愛自己的工作和事業,是幸福的重要源泉,這是我參加股東會第二個很強烈的感受。”
“股東會從早上8點30分開始,直到下午4點左右,中間除1個小時的午餐時間外,沒有休息時間。一整天的會議,很多參會的同行們都覺得有些疲勞。”萬青回憶,“然而,83歲的巴菲特和89歲的芒格坐在&上,自始至終沒有任何的疲態。整個問答過程,兩位老人思維敏銳、幽默不斷,時不時引發大家的陣陣笑聲。不難看出兩位老人發自內心的對投資事業和經營伯克希爾公司的熱愛。”
“在場的一位參會者問,我30歲,您能給我的人生一些建議嗎?巴菲特的回答很簡單,卻讓人思考。他説,找到你所熱愛的事業,努力幹,並從中找到樂趣。這簡單的答案也是巴菲特一生的真實寫照。”
巴菲特的女兒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父親:“大家都知道我父親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卻不知道他也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巴菲特曾説過,自己每天早上去上班的心情,好比是跳踢踏舞。
不會投資A股
去年的巴菲特股東大會提問環節臨近結束時,來自中國上海的投資者問巴菲特會否投資A股。巴菲特坦言,自己不夠了解中國,沒有投資A股的計劃。
“其實國內對巴菲特有很多誤解。比如,他們認為A股不適合價值投資,巴菲特在這裡也玩不轉。”長期跟蹤巴菲特股票的丁寧分析,“客觀來説,中國內地股市重融資輕回報的特性,確實讓價值投資在這裡不太玩得轉。但如果巴菲特這樣的外資能夠更自由地進出A股,並且中石油和比亞迪在A股上市的時間與H股同步的話,那麼巴菲特仍舊會買這兩隻股票,並從中獲得投資暴利。”
“不過話又説回來,A股市場的價值投資土壤已經越來越貧瘠,確實是不爭的事實,否則也不會出現QFII基金在2013年遭遇整體虧損幅度達到4.53%的窘境。不過,既然巴菲特投資港股已然成功,那麼,有條件的價值投資者不妨考慮港股,最起碼也要用部分倉位來購買港股的指數基金,這樣才可實現對衝A股風險的價值投資。”丁寧分析。
而對於人民幣與美元的較量,有人問巴菲特,會不會擔心有一天美元不是全球儲備貨幣。巴菲特&&,他不擔心,至少未來幾十年不會。中國和美國將會成為超級經濟力量,但並不代表美元會失去儲備貨幣的地位。
芒格也認為,美元失去儲備貨幣地位也可以理解,沒人永遠是王者。不過,未來20年,這件事情還發生不了。
大力宣傳慈善
當然,這次大會中的明星並不只有巴菲特和芒格,比爾 蓋茨也是重要嘉賓。巴菲特正與比爾 蓋茨聯手推動一項計劃,內容是鼓勵美國其他億萬富翁承諾將一半以上的個人資産捐獻給慈善基金。而巴菲特已經承諾,將99%的個人財富都捐獻給慈善基金。
巴菲特&&:“我一直都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經濟體中,它給那些在戰場上拯救了他人生命的人頒發勳章,給一位偉大的教師授予來自學生父母的感謝函,卻給那些能發現證券錯誤定價的人帶來成億美元的財富。簡而言之,命運是多變的,誰能挑到‘長麥稈’,誰就是贏家。”而正是認為自己就是那個挑到“長麥稈”的人,巴菲特願意將其財富回饋社會。他&&,就他自己而言,1%的個人財富就已經足夠他和家人使用,留下更多的錢“既不會增強我們的幸福感,同時也不會讓我們更加安康”。
而“朝聖者們”也都願意為慈善掏錢。2014年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價格在2013年5月已經突破18萬美元,這些錢全部用於慈善救助基金——格萊德基金會,該基金創始人是Cecil
Williams牧師。他&&:“我們無比感激沃倫 巴菲特長久以來的大力支持。正是由於巴菲特先生的遠見卓識、基金會與eBay11年來的持久合作夥伴關係以及眾位競拍成功者的慷慨解囊,我們才得以為我們最貧困的鄰居提供無條件的幫助,讓人們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不乏找茬之人
除了崇拜者外,參加股東會的人也有抱着敵意而來的,而且不在少數。一名對衝基金經理對記者&&,自己根本不看好巴菲特,“我覺得巴菲特是靠關係、靠女人成功的。”而普遍的説法就是有些人相信,巴菲特的父親是國會議員,給他的投資帶來了極大幫助。
對此,丁寧説,“如果讀過巴菲特的傳記《滾雪球》,就會發現這一觀點是完全錯誤的。與其説是巴菲特的父親給他的投資帶來了極大幫助,倒不如説是他的恩師格雷厄姆幫助巴菲特從人變成了神。”
“正是因為師從格雷厄姆,巴菲特才學會了價值投資。也正是因為恩師格雷厄姆是蓋可保險的大股東,巴菲特才登門拜訪了這家保險公司,從而為日後買入這家保險公司的股票以及全面收購帶來了幫助。巴菲特師從格雷厄姆是自己選擇的求學過程,並不是所謂的靠人脈、走關係。更為重要的是,巴菲特的成功還緣於後期拜讀了菲利普 費雪的著作以及受到合作夥伴芒格的影響。”
還有參會者認為,伯克希爾 哈撒韋是保險公司,因此抄底資金源源不斷。丁寧反駁道,“很多了解巴菲特的國內投資者都知道,雖然伯克希爾 哈撒韋以前只是一家紡織廠,但如今卻已經被巴菲特轉型成為一家保險集團公司。憑藉這樣的轉型優勢,巴菲特便有了源源不斷的保費,即保險浮存金來作為抄底資金,所以永遠也不怕熊市抄底時股價被套在半山腰上。大多數的國內投資者,尤其是普通散戶只能望其項背。”
“實際上,伯克希爾 哈撒韋在未轉型成為保險公司之前,巴菲特在沒有浮存金的前提下,也曾進行過多次成功的價值投資。”丁寧如數家珍,“諸如喜詩糖果、美國運通、《華盛頓郵報》,都是在沒有浮存金的前提下實現了成功抄底。”
“你通過閱讀早期《巴菲特給合夥人的信》以及《巴菲特給股東的信》便可以了解到。巴菲特在沒有浮存金的幫助下,仍可實現接近30%的年複合增長率,絲毫不遜於現在。雖然從客觀角度來説,後期的浮存金確實幫助伯克希爾 哈撒韋迅速擴大了規模,但這也使巴菲特的投資複合增長率在近年快速下滑,甚至在以5年為周期的競賽裏,巴菲特首次輸給了標準普爾500指數。”
巴菲特股東大會(延伸閱讀)
巴菲特股東大會,正式説法是伯克希爾 哈撒韋股東大會,每年5月初召開,全球投資者開始每年的奧馬哈朝聖之旅。每年,投資者僅有兩次機會能夠看到或聽到股神巴菲特對下一波投資機會和股市行情的看法:一次是他為伯克希爾 哈撒韋股東所撰寫的“致股東信”中,還有一次就是公司股東大會上發表的演説。
股東大會問答階段開始前,按照慣例,公司會首先播放一部自製影片,對當前經濟和伯克希爾公司現狀進行一番幽默的表述。
在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每年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芒格兩人長達近5個小時的問答毫無疑問是其精華所在。能夠在笑聲中得到“股神”指點的特殊體驗,吸引着無數人每年從全世界各地奔赴該公司總部所在地——美國中西部的奧馬哈市。
現場聆聽“股神”教誨還不夠,能讓巴菲特回答自己的問題是許多人的夢想。往年,會議召開地的門口天不亮就排滿了長隊,人們爭搶着離分散在場內的12個麥克風近一點的好位置,以便有機會向巴菲特發問。得到提問機會的人可以問任何問題,而巴菲特和芒格事先並不知道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