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關注]化解網貸危機須加強透明度
2014-04-15   作者:記者 明航/整理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經濟參考報》近日報道稱,國內P2P平台頻現以高回報為餌圈錢,通過如影隨形的廣告、高額的利潤、虛假的承諾吸引投資者飛蛾撲火,進行擊鼓傳花式的危險游戲。
  網民認為,P2P在快速增長的同時已顯露風險,信息不透明是目前P2P平台最大的危機。有網民建議,應促使P2P平台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以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行業擴張

  據第三方機構網貸之家發布的2013年P2P行業數據顯示,全年行業總成交量1058億元,較2012年200億元左右的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平台數量已達800家左右。
  網民“謝平”認為,國內P2P網貸規模迅速擴大的原因主要有:出現可細分市場的需求;受利潤和成本的吸引;准入門檻較低,無需特殊監管;迅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數據挖掘技術和信用體系提供了必要支撐。
  “P2P在中國的繁榮,本質還是傳統銀行業金融服務深度和廣度的不夠造成的。”網民“張闊遠”説。

  風險聚集

  針對報道中曝光的P2P行業亂象,有網民提示,該行業凶險程度、信息不對稱程度已遠超傳統行業。
  “內心貪婪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詐騙的P2P風險。國內的P2P平台可能陷入龐氏騙局,資金周轉不靈時老闆就只能跑路。”網民“魯振旺”説。
  究其原因,一些網民認為,信息不透明是目前P2P行業的最大危機。
  網民“江南憤青”指出,國內P2P平台未曾公開過任何形式的資産質量報告,即使有壞賬率也都是自己報的,缺乏公信力。在這種不透明的體系下,P2P行業蘊含極大道德風險,而道德是最不可靠的東西,在商業利益面前,道德幾乎不可抵擋。
  網民“王徵宇”也&&,借款人、出借人之間信息不對稱是産生信用風險的溫床。國內P2P行業信息不對稱現象主要表現在:沒有獲得銀行信貸服務,因此央行徵信體系未覆蓋;逾期信息不進入徵信體系,使借款人失信成本低;因身份信息、資産證明、徵信報告等缺失,導致造假行為難以鑒別。

  加強信披

  網民認為,應促使P2P行業加強信息透明度。
  網民“李欣賀”&&,對於金融信息服務業,要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讓出借人明白他有什麼樣的風險。另外,需要在信息透明制度上有所建設,包括風險口徑的統一、業務數據的統一。
  網民“馬蔚華”建議,信息監管必須作為重中之重。P2P平台必須完整保存客戶申請和信用評估等全部資料、借貸雙方匹配信息及客戶借貸、還款交易信息,以備事後追責。以此為基礎,平台不得虛構債權或篡改借貸信息,要充分履行風險告知義務。
  網民“王徵宇”提出,中介平台的基本作用之一是評估及控制風險,在大數據環境下,新的技術手段提高了造假的門檻,因此,親核親訪仍然是有效的手段。而未來P2P機構之間的數據共享,是進入全國徵信體系的第一步。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網貸混戰 老闆越過風控拍板放款 2014-04-10
網貸平台倒閉潮背後:P2P組團催生超60%高息 2014-03-17
淮安係P2P網貸平台騙局續 2014-02-24
1月網貸成交額創新高 2014-02-18
P2P網貸倒閉潮來襲 行業期待加強監管 2014-01-10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