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業務屢現違約 “影子銀行”潛藏風險日漸暴露
專家建議銀行做好表內與表外業務防火墻
2014-04-03   作者:記者 吳雨 陳雯瑾/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理財、信託大規模增長 表外業務現違約

  “如影隨形”“有實無名”,這是“影子銀行”最大的兩個“標籤”。在2013年銀行的理財、信託等業務大規模增長的同時,擺脫不掉的“影子”也隨之長大,而其中潛藏的風險也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銀行家們頭頂。
  2013年商業銀行理財産品規模依然延續此前攀升的勢頭。截至2013年末,中行非合併的理財産品存量為8380.15億元,同比增長37.3%;浦發銀行各類理財産品銷售總量突破2.46萬億元,同比增長64.5%;中信銀行全口徑理財産品累計募集規模為12821.68億元,比上年增長38.36%。
  儘管監管層多次為銀行理財産品“正名”,不能將理財産品全歸為“影子銀行”。但銀行業理財産品仍是監管部門對“影子銀行”風險監管的重點。中國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曾明確&&,“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存在部分為規避監督和實現監管套利的理財業務,表現為影子銀行産品。”
  業內人士&&,當下融資需求平穩增長,特別是房地産和地方融資平台融資需求旺盛,而在銀行信貸投放受限的情況下,“影子銀行”的發展仍將成為趨勢。
  光大銀行資産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介紹:“一些商業銀行,尤其是小銀行往往通過資産負債表的騰挪,將貸款轉為同業資産,從而規避信貸監管,增加市場間市場融入資金,逐漸將同業資金變成了隱性的貸款投放。”
  “受資本充足率、貸款規模、存貸比等監管指標的限制,各家銀行為求提高資本收益率,吸收存款,規避監管,難抑制擴張表外規模的衝動。”張旭陽説。
  信託和理財規模大幅增長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點。數據顯示,信託規模從2009年的2.05萬億元攀升至2013年度10.91萬億元;銀行理財産品從2009年的1.9萬億元陡增至2013年的10.21萬億元。
  儘管“影子銀行”彌補了金融服務的一些短板,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其“有名無實”,加大了金融體系杠桿比率。由於不透明與監管套利,“影子銀行”沒有受到相應的監管約束,潛藏的風險日漸暴露。
  近年來,銀行理財或代銷的産品本金或收益無法按約定兌付的事件時有發生,而日前中誠信託“誠至金開1號”的兌付問題,着實讓不少投資者捏了一把汗。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高速發展中的表外業務出現違約,應該引起商業銀行更多關注。”
  “今後銀行理財業務在發展過程中,不能簡單從擴大市場份額和銷售規模出發,應當綜合考慮資本成本、綜合收益和風險防範的問題。”連平建議,應做好表內與表外業務的防火墻,並做好應對預案,有效處置可能發生的各類風險事件。
  “對於商業銀行來説,應在透明化及有效監管的基礎上,給銀行更多市場化經營空間。”張旭陽説,“在為銀行松綁前,首先要使銀行經營活動透明化,使銀行負債表如實反映各項經營活動和風險,以避免監管套利發生。”

    更迅速、更便捷閱讀深度解析、分享新銳觀點,請掃描二維碼,關注經濟參考報微信公共賬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古斯比:中國經濟最大隱憂是影子銀行 2014-03-22
薩克斯:中國存在影子銀行危機 2014-03-22
李克強:對影子銀行等金融風險加強監管已排出時間表 2014-03-13
影子銀行的資金去哪了 2014-03-11
商業銀行新手法規避影子銀行監管 2014-03-1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