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三寶:西路梆子•南鑼戲•盒子燈
2014-03-26   作者: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海興南鑼戲
  千百年來,書法、美術、剪紙、戲劇、曲藝、特色草編、武術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都得以在海興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嘉慶初年,山西、陜西的梆子戲傳入海興,使海興戲劇又有了長足發展,極具海興一帶特色的西路梆子應運而生了。這一全新劇種秉承了山陜梆子高亢、激昂的唱腔特點,又吸收當地民歌的音樂元素,融入婉轉、平和的柔美情趣,剛柔並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河北梆子的雛形。2010年,海興縣的“西路梆子”,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傳統戲劇項目類別。
  “滄州獅子震東海,南鑼戲曲壓太行”。海興南鑼,以其獨特的風格躋身於戲劇舞&,併入選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南鑼是海興土生土長的劇種,元明時為時尚小令中的《打棗幹》,明清時演變為吹奏樂南鑼曲,清康熙年間(1662—1722)發展為南鑼秧歌,清光緒三十年(1904)形成南鑼秧歌戲,民國三十五年(1946)搬上鄉村舞&,南鑼劇種正式形成。
  海興南鑼的主要藝術特點是融戲曲、舞蹈、雜技於一爐,具有河北吹歌風韻,適於表現生動活潑、詼諧風趣、載歌載舞的喜劇。海興南鑼誕生後,活動範圍擴大到津南魯北等地,歷史上對南鑼劇種的發展影響較大者有呂三元、劉玉田、劉德純、丁寶江等人。該劇的傳統劇目有幾十齣,最具代表性的有《頂磚》、《顛鸞鳳》、《雙拐》、《雙燈記》、《雙插花》等。1979年,海興縣民間藝人對南鑼戲進行挖掘整理,對該劇的傳統代表劇目《頂燈》等進行大膽改編的同時,又創作了現代南鑼戲《豆腐王》。
  歷經160多年的滄桑變化,一項從清朝皇宮流傳到海興縣趙毛陶鎮的手工技藝盒子燈,一直都在民間手手相傳地傳承着。從1980年起,盒子燈在中斷了25年的製作和燃放後,終於再放光芒。2011年,作為一項民間瀕臨失傳、亟待保護和傳承的手工技藝,它正式被納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本稿件由本報記者徐殿龍組稿,由海興縣委宣傳部周金良采寫)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圖説海興•城市影像 2014-03-26
海興今與昔 2014-03-26
海興:憑海而興寫新篇 2014-03-26
[報道反饋]海興縣委:違規罰收入退給當事人 2009-05-22
河北海興酒管局:莫名“罰酒費”挨戶宰 2009-05-2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