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歷來都是引起世界爭端的因素,甚至成為政治及軍事鬥爭的武器。科技的進步促進了能源的發展,除石油以外的新興能源不斷涌現,並在能源中所佔比例不斷上升。這也引起了各國圍繞新能源發展的變化展開了地緣政治的博弈。
天然氣引發博弈
典型的例子是,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天然氣之戰。從前蘇聯時代開始,俄羅斯的天然氣就通過烏輸送至歐洲,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曾建議通過破壞俄周邊國家的穩定來切斷俄對外天然氣的輸送,從而削弱其實力。
從表面看,俄羅斯讓烏克蘭償還九億美元的天然氣債務,實質是兩個能源寡頭的較量,也是俄阻止烏加入歐盟,削弱其親西方産業以鞏固俄在烏的影響力。這場博弈的結果是烏目前並未成為西方地緣政治的成員,而歐洲仍在尋找其他能源來源和運輸渠道。除了天然氣外,烏對西方還有軍事價值,特別是美國希望完善對俄的軍事包圍,將烏拉入北約體系。
2010年,奧巴馬非常樂觀地拋出了全球頁巖氣計劃,&&從2030年起美國將與俄展開競爭,並將成為“天然氣領域的沙特”。但目前,美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並不樂觀。在西方的跨阿富汗管道項目失敗和控制該地區的大西洋主義夢碎後,吉爾吉斯斯坦親美政府倒&和馬納斯美軍基地關閉。伊拉克局勢不穩也使美中斷了對其能源的開採。
土耳其一直試圖阻止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天然氣管道的建設,這深得以色列的心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控制在塞浦路斯、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沿海發現的油氣。以色列希望利用敘利亞、黎巴嫩危機和巴勒斯坦人內鬥改變中東的地緣政治平衡,建立自己的能源大國霸權地位。
美國一直試圖將中國從中東的能源版圖上排擠出去,並打算動搖以巴基斯坦為中心的歐亞能源帶,這不僅因為中國企業在巴天然氣戰略要地的大量存在,也是因為巴政策逐漸遠離美國。巴不理會美的威脅,堅持與伊朗在巴基斯坦瓜德爾港建設輸氣管道,而中國計劃從該港修建一條連接印度洋和新疆的管道,以繞開霍爾木茲海峽。
頁巖能源的影響
美國開發頁巖氣和緻密油正在對全球能源布局産生影響,也削弱了歐洲對美國的競爭力和中國的整體製造競爭力,並將改變全球的政治格局。這場油氣領域的“非常規革命”來得並不快,液壓致裂法1947年已存在,但直到本世紀初,專門針對頁巖的液壓致裂法才與水平鑽井一起臻於成熟。而其對美國能源産生影響已是2008年以後的事了。
目前,這一行業發展迅速,頁巖氣已佔美國天然氣總産量的44%,氣價跌至歐洲的1/3和亞洲的1/5。2008年以來緻密油産量提高了56%,比歐佩克12個成員國中的八個的總産量還多。國際能源署預計,不出幾年美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産油國。如今美國不需要進口液化天然氣(LNG),每年節省開支1000億美元,石油産量增加也可節約1000億美元,並可支持200多萬個工作崗位。
放眼歐洲,企業擔心喪失競爭力及製造業從歐洲流向美國的後果。德國尤其擔心,因其GDP一半由出口貢獻,能源成本增加意味着德國工業失去市場份額。
地緣政治影響顯而易見。因為有了緻密油使伊朗核態度轉弱,西方制裁最終得以奏效。
阿拉伯國家的憂慮是,美國能源自給將減少對中東事務的參與。其實在此之前,波斯灣也只提供了美國石油總供給量的10%,是石油對全球經濟和政治的重要性左右着美國在中東的戰略。
日本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因美國不需才使大量液化天然氣流向日本,彌補了核事故造成的電力損失。
非洲産油國對此也很迷茫,對美輸出的減少使他們不得不將更多的石油運往歐洲和中國,但也對失去一個可靠的客戶感到擔憂。
總體而言,頁巖能源革命確實給美國帶來巨大利益,強化了其在世界的地位。
軍事戰略或變
在過去40年間,美國歷屆總統在遙遠的地方發動戰爭,與專制統治的酋長結盟,並派遣艦隊保護海上通道,所有這一切都是出於保持石油暢流的必要性。
當時通過波斯灣入口處霍爾木茲海峽的超級油輪運載着超過世界上一半的原油。那裏與美國結盟的石油國家富裕起來,一擲千金地購買美國武器。美國的戰略利益導致其在1991年和2003年兩次發動海灣戰爭。
美國在該地區最大軍事力量的標誌是第五艦隊,停靠在彈丸酋長國巴林。該艦隊擁有大約30艘軍艦和兩萬軍人,負責保護波斯灣、紅海和阿拉伯海域。
現在這種需求已經消退。全球能源生産的重心轉向美洲,美國得克薩斯州是世界上鑽井最多的地方,拿數量進行比較,該州鑽井數與沙特鑽井數的比例是1000:1,美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油氣生産國。
美國一些專家認為,目前許多國家搭着美國安全存在的順風車,但隨着亞洲需求量的增加,應該讓一些國家幫助在海灣巡邏。印度和中國應加入聯合行動,並形成中、美、印之間的“輪崗”。另一些專家則認為,美國不應該從波斯灣抽身,因為其利益遠超出能源供應。該地區對遏制核擴散和宗教極端主義至關重要,保護以色列仍是美核心利益,雖然中東石油對美市場影響減弱,但中東任何不穩都會使全球油價波動,損害一些對美國市場至關重要的亞洲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