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各位同學來到三星宣講會現場。”女主持人以簡潔的開場白拉開了宣講會的序幕,也為復旦大學2014年的春季招聘揭開帷幕。女主持人面對的,是座無虛席的禮堂和躍躍欲試的2014屆畢業生。 “我是學朝鮮語的,如果有機會進入三星的話,是否更有優勢呢?”一位女同學現場向主持人發問,而相關的專業或經歷是否有助於就業成為很多學生關心的問題。“當然!”主持人迅速地給出了肯定的回答,“我當年進入三星時就有一個學朝鮮語的同事,她晉陞得非常快,現在是一個項目組的財務負責人。三星的很多高層都是韓國人,所以會朝鮮語的學生進入後沒有語言障礙,可以進行匯報或者隨高層做一些工作。” 在春季招聘會現場,記者隨處可見忙着投送簡歷的大學畢業生。“之前的秋招我在準備跨專業考研,所以就錯過了”,中文系大四學生小吳告訴記者,“今年春招剛開始,已經投了二十多家企業,基本上都是些沒有專業限制的工作,諸如市場營銷、人力資源之類。” 其實,在招聘會現場火爆景象背後,近年來,所謂高校畢業生“最難就業季”的説法頻頻被提及。據統計,201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達到699萬,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而2014年畢業生在此基礎上仍有增長,預計將突破700萬人,成為“更難就業季”。 在其他畢業生為找工作四處奔波時,復旦大學公共經濟學系的施同學卻已在2013年秋招中收穫了四份offer。在談及心得時,施同學告訴記者,“我只投了九家公司,雖然少,但都很有針對性,例如銀行或房地産公司等。找工作不是撒網撈魚,與其廣泛撒網、跑得要命,倒不如精挑細選、用心準備。” 雖然在就業壓力下,名校學歷會為求職增色不少,但非名校畢業並不意味着沒有機會,關鍵還是看能力和經驗積累。李豐松畢業於湖北江漢藝術職業學院,專業是室內設計的他,很早就在上海浦東一家裝修公司實習,甚至還拿下了這家裝修公司最大訂單。“實習開始時工資只有1000多元,真覺得在上海很難混下去。後來接的單子多了、被拒的也多了,經驗就多了起來。” 李豐松告訴記者,他實習時還發現,室內設計做了五六年後,月薪過萬並不少見。有些資深的設計師,年收入六七十萬元也是有的。“雖然讀書時成績不太好,但好歹學室內設計學了這麼多年,所以對於就業一點也不擔心。” 一直以來,很多高校畢業生都習慣“求職”而不是“謀職”,習慣通過企業的大小來定義工作的好壞,並將銀行作為理想的就業單位。不過,在記者採訪多位2013屆畢業生後發現,一些在銀行櫃&坐了不到一年的人心生抱怨,不僅覺得工作內容機械重復,而且看不到前路,甚至萌生跳槽的想法。對此,一位已走上工作崗位大學生向記者坦言稱,“找工作就像找對象,不要以‘貌’取人,要了解清楚崗位後再做決斷。”在這個行行出狀元的時代,比“求職”更重要的是學會“謀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