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1日是吉林信託“松花江77號”産品第六期到期兌付的日子。鋻於前五期的延期兌付,以及聯盛集團重組現狀,第六期的投資者早已有不太樂觀的心理準備。近來,理財市場兌付事件呈現“按下葫蘆起了瓢”的態勢。統計顯示,超8000隻信託年內到期。 據相關銀行負責人此前對前來協商的“松花江77號”信託計劃的投資人&&,聯盛集團9家擔保人的15億元資金2月底將到賬,屆時將優先償付已到期的集合信託計劃。目前尚無具體兌付日期,但大致時間可以確定,2月底和3月底是兩個重要時間點。不過,投資者的本金最終不一定會一次性兌付,可能分多次支付。 無獨有偶,華潤信託的“穩益6號”和“穩益7號”産品如期清盤,其中2月4日到期的“穩益7號”投資人本金虧損近四成。早在2013年12月31日簽了相關協議,並拿到本金的中誠信託“誠至金開1號”信託計劃投資者,目前仍以自己受騙、被強迫為由在多地維權,以期索取剩下的利息。 除信託外,銀行理財和有限合夥基金及小額擔保公司兌付風險也暗流涌動。中商財富 融典12、13、14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已於2013年12月31日先後到期,但許多投資者至今未收到分文本金。 Wind數據顯示,自去年以來,截至記者發稿時止,銀行理財産品、信託産品、陽光私募産品分別發行53640隻、5638隻、1575隻。其中2013年銀行理財産品發行量接近47000款,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産品超過43000款,同比增長45%。整體來看,基本沒有出現大的違約事件。不過,僅去年一年,就有113隻理財産品沒有達到預期的最高收益率。 對於私募性質的信託和陽光私募來説,其風險隱患有增無減。根據2012年以來媒體報道的信託違約風險事件統計,有21款信託産品出現不同程度的違約風險。其中,有13款産品集中於房地産領域;5款是工商企業類信託;3款屬煤礦能源類。 而用益信託的數據顯示,2014年共計有8547個信託産品將到期,總規模達12733億元。其中,煤礦類信託繼2013年集中兌付以來,2014年再次迎來集中兌付期,將有近150億元煤礦類信託産品到期。而房地産信託到期數量是452隻,到期規模是1316億元。 對此,某國有銀行市場人士&&,近期理財産品被曝光的風險不過是“冰山一角”,理財産品規模大幅膨脹的潛在風險令人擔憂。而對於目前最為人詬病的銀行理財産品的資産池操作模式,一位信託公司人士則認為,此前監管部門已要求規範和整頓資産池模式,“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銀行仍採用資産池形式運作。由於産品資金量太大,很多産品沒有做到資金和挂鉤標的一一對應。而私人銀行購買了大量陽光私募理財産品,則系統性風險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