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産能過剩是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認為,從國際經驗看,在全球範圍內配置和消化過剩産能,是國家實現經濟繁榮和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他建議,加大力度推進“産能輸出”,並輔以構建與經濟全球化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以共贏方式在全球範圍內實現産能的重新配置或轉移,助推國內産業轉型升級。
成熟的歷史模本
從全球化視角化解産能過剩是一國經濟崛起和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都曾抓住歷史機遇,在全球範圍內重新配置相對過剩的産能,實現本國産業的轉型升級,並形成三種各具特色的模式。
——美國模式:主要通過對外基礎設施投資化解産能過剩和擴大政治影響,典型代表是“馬歇爾計劃”。二戰結束後,歐洲遭受戰爭重創,倚重歐洲市場的美國出口急劇下降,出現嚴重的産能過剩問題。1947年,美國時任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援助歐洲經濟復興方案,即“馬歇爾計劃”。計劃實施後,鞏固和擴大了美國在歐洲的政治影響,更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生産和對外貿易,及時消化了美國的過剩産能,為保持戰後美國經濟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美歐經濟和戰略合作打下根基。
——日本模式:以“海外投資立國論”為依據,通過向海外轉移低端過剩産能實現産業轉型,並促進環境質量改善。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着日元持續大幅升值及對外貿易摩擦愈演愈烈,日本積極向海外投資,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主要做法有:主動讓日元大幅升值,從而提高國內投資成本、降低海外投資成本,倒逼低端産業向海外轉移;提高環保標準,倒逼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産業向海外轉移或被淘汰;區域選擇由近及遠。
——新加坡模式:充分利用活躍的亞太經濟和周邊國家潛力巨大的資源和市場,在海外建設工業園區,通過産業轉移實現本土産業升級和總部經濟。上世紀90年代初,新加坡憑藉本國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由政府主導在關係友好的東道國選址建設海外工業園區。目前,新加坡已在中國等多國建立10多個海外工業園區,成功實現了“立足周邊、擴大腹地”的區域化發展戰略,不僅與周邊國家形成良好的區域合作關係,還通過産業轉移實現了本土産業升級和總部經濟。
我國面臨“窗口期”
田國立認為,我國當前所處國際環境與當年美、日、新等國實施對外投資的經濟背景有相似之處,因此,今後幾年將是我國從全球角度化解産能過剩的“窗口期”。
一是美國量化寬鬆措施退出使資金回流發達經濟體。美聯儲已啟動削減購債規模,量化寬鬆政策逐步退出將促使資金回流發達經濟體,進一步加劇新興經濟體的資金缺口。我可利用這個“窗口期”向發展中國家投資或提供各種形式的信貸資金。
二是發達經濟體海外擴張尚未恢復。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下滑,金融業進入“去杠桿”過程,製造業海外擴張的節奏有所放緩。隨着發迭國家經濟形勢逐步向好,海外投資將有所回升。我可抓住這一“空檔期”,積極開拓新的海外市場,加快國內相關行業“走出去”。
三是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區域化發展尚處於“過渡期”。當前,全球性貿易組織的影響力相對下降,一些由美國等發達國家主導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正在談判中,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等。其一旦形成,非成員國將面臨更多地進入壁壘和更高的投資成本。我可抓住當前的“過渡期”,加快海外産業布局,化解産能過剩。
金融服務“走出去”
首先,根據不同地區資源、勞動力和市場容量等要素稟賦差異,採取不同模式,在全球尤其是非洲、拉美和亞洲配置産能。
進一步深化中非經貿和戰略合作。非洲能源礦産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但缺乏開發資金和技術。中國長期在非洲承包工程、進行技術援助,積累了豐富經驗和良好口碑,人民幣在當地的接受度日益提高。我可借鑒美國“馬歇爾計劃”模式,通過境外投融資平台為上述領域等提供資金支持,推動我相關行業産能輸出,並為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條件。
在拉美構建海外産業集群,促進中國産業升級。可借鑒日、新經驗,爭取用5年左右時間在全球設立5-10個境外産業合作園區,吸引國內企業入園,實現資金、技術和産業鏈的聚集。可考慮在拉美能源資源充裕的國家設立集礦産開發、加工冶煉、生産製造、下游應用、服務外包等為一體的産業園區,構建海外産業集群,促進國內産業的轉型和升級。
參與中亞、東盟等區域戰略性項目,拓展對外經濟合作空間。借鑒中信建設以項目帶動海外投資的經驗,鼓勵企業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周邊互聯互通等戰略性項目。扶持中國企業參與境外交通、管道、電力、電網、通信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帶動國內産品、技術、標準、勞務和服務等出口,並提供配套資金支持。
其次,發揮商業銀行在服務企業“走出去”中的作用,建立與經濟全球化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在推進“産能輸出”過程中,要把在全球轉移産能與促進銀行等金融機構“走出去”、提升我國金融機構全球服務能力結合起來,實現産業和金融“走出去”的良性互動。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配置産能,將帶來大量項目融資、並購貸款、諮詢服務等金融需求。從國際經驗看,由於商業銀行具有資金、信息、風險管理等優勢,往往在全球化進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我國商業銀行應進一步提升全球金融服務能力,通過出口信貸、內保外貸、貿易融資、匯率管理等傳統産品和“貸款換資源”“工程+金融”“投行+商行”等特色業務,積極支持産能過剩行業的閒置産能向經濟發展較快、市場需求旺盛的新興市場國家整體搬遷、成套轉讓,實現過剩産能的有效轉移,達到境內外各方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