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家機構預測,國家統計局將於3月9日公布的2月中國生産者物價指數(PPI)跌幅可能擴大至2.1%左右,創去年8月以來新低。經濟學家警告説,PPI持續24個月負增長且於今年初呈現跌幅擴大趨勢,説明實體經濟正在面臨通貨緊縮的威脅,這無利於整體經濟保持快速增長。 “進入2月,主要生産資料價格大幅回調,煤炭、石油天然氣、黑色金屬、化工産品、非金屬建材、生豬價格全面下跌,僅農資及生豬之外的農産品價格走穩。預計PPI環比可能跌至-0.3%附近,由於去年同期環比為0.2%,基數較高,2月PPI同比預計會落入-1.9%至-2.3%的區間內,中值-2.1%,跌幅較上月擴大0.5個百分點。”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稱。 華融證券債券分析師郝大明的預測與魯政委相同。他説,根據國家統計局對2月24個省(區、市)流通領域九大類50種重要生産資料市場價格的監測,六種産品價格上漲,兩種持平,其餘42種下跌,其中,煤炭、化工、油氣、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等價格普跌。2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中的購進價格指數僅為47.7%,比上月下降1.5個百分點。一般而言,PMI購進價格指數在53%附近時,PPI的環比漲幅為0。我們據此判斷,2月PPI環比下降0.3%以上,同比下降2.1%,工業品領域仍維持通縮狀態。 持續負增長的PPI對實體經濟已經構成了較為嚴重的通貨緊縮威脅。天津商業大學副校長邱立成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當前國內外經濟均無明顯起色,缺乏亮點、增長點。我國價格的拉動因素主要包括兩方面,其中之一與經濟的活躍度有關。在當前較為低迷的情況下,如果堅持採取穩定的貨幣政策,就可能在實體經濟領域出現通貨緊縮的趨勢。歷史經驗也證明,每次世界經濟面臨大的衰退的時候,各類價格都總體上趨於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