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召開前,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輝縣市孟莊鎮南李莊村黨支部書記范海濤接受記者採訪時&&,中國糧食安全保衛戰,亟待採取明晰産權、多元投入等創新政策,搶通糧食産區水利“最後一公里”。讓過去農民眼看著清流到地頭,伸着脖子就是喝不到的“卡脖水”,變成“暢通水”。 范海濤説,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田水利設施的好壞,直接影響農業生産和農民的收益。但自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後,水利事業存在着“重大輕小”現象,水利建設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如用於沿海塘壩、大中型水庫、大河大江流域的建設、整治、修復,但是在糧食主産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上,重視不夠,投入不足。 范海濤認為,從水源到農田,遍佈糧食主産區田間的小溝、小渠、小塘小壩和小電站,一直被稱為水利建設的“最後一公里”。這種“最後一公里”現象存在多重隱患:一是排水渠道損壞嚴重,不少地方渠道被雜物填埋,雨季、汛期來臨時排水都成問題,使得部分地區出現“不怕旱,只怕澇”的梗阻或通而不暢現象;二是農田灌溉設備落後,普遍使用水龍帶送水灌溉,甚至很多地方還使用“滿地灌”的傳統灌溉方式,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這些問題國家照顧不到,群眾解決不了,已成為糧食生産和農業發展的一大難題。 對此,范海濤建議,第一,國家要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最後一公里”的投入力度,特別是在糧食主産區,不僅做到旱能澆,還要做到澇能排。落實灌排工程運行維護經費財政補助政策,推廣先進的、高效的農田灌溉技術,提高農業抗禦水旱災害能力。 第二,要注重用創新管理政策,改革産權,明確事權。對現有小水利,按産權歸屬和受益情況確定所有權和使用權;對新建小型水利工程,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誰使用”的原則確定其所有權和使用權,使所有的“小農水”都有明晰的産權歸屬。水定權,人定心,活了水,農田灌溉就有保障了。 第三,小型水利工程屬公益性質,仍需政府主導。他建議設立農田水利建設專項資金,對小型水利工程給予補助,支持農民自主建設公益性小型水利,鼓勵引導農民投工投勞,吸引新型農業主體和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形成多元的投入機制。不斷引導發展多種形式的“小農水”服務實體,培育多樣化的“小農水”管護的市場主體。還要針對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機制不活、運維經費不足等問題,將公益性工程的人員支出經費和維修養護經費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使水利管護沒有了後顧之憂,讓農田小水利的創新改革為農業打一針強心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