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掉霧霾深處的“老虎”
2014-03-02   作者:記者 李柯勇 羅博 劉元旭 張舵 朱峰 婁辰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字號

    一場持續一週、波及百餘萬平方公里的大霧霾剛被風吹散了一天,北京又現灰色。天上的霧霾容易吹散,人們心頭憂慮的霧霾如何去除?

    陸續抵京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不少人帶來了有關大氣污染的議案、提案。他們在思考:在那撲朔迷離背後,還有哪些未被揭示的真相?怎樣才能打掉阻礙治污的各種“攔路虎”?

    監測數據造假花樣知多少?

    目前,盤點全國29個省份已發布的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霧霾”成為僅次於“改革”的第二大熱詞。如何緩解“十面霾伏”,保障呼吸安全已是民生最大期待。

    霧霾治理中,大氣監測數據的準確性,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之一。一些地方不斷曝出監測數據在改善,但環境質量持續惡化。

    據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調查,通過干擾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進行數據造假的方式主要有兩類--

    一是修改參數,不達標的變達標。實際監測的排放濃度是1000毫克每立方米,在軟體計算時加了個0.1的系數,結果就成了100毫克每立方米。

    二是破壞採樣系統。在設備採樣管上私接稀釋裝置,甚至直接拔掉採樣探頭、斷開採樣系統,致使監測設備採集不到排放的真實樣品。

    有些造假手法令人啼笑皆非。“有些排污企業上傳給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是‘垃圾數’。”北京一位環境監測設備生産商説,“監測設備電源都關了,但數據居然還在上傳!”

    一位人大代表告訴記者,北方某市多次上榜“全國大氣污染最重城市”,市領導急了,下令嚴查。可是環保局長很“委屈”地説:咱們的監測探頭都設在森林公園裏了,怎麼污染還這麼大呢?

    如何斬斷阻礙治霾利益鏈?

    最近的霧霾期間,環保部12個督查組赴京津冀等地督查發現,“頂風排污”現象仍然存在。

    2月21日,環保部有關負責人通報了天津陳塘熱電有限公司大面積建築垃圾裸露、未採取防塵措施問題。而通報三天后,這家公司廠房和南側道路邊,上萬平方米區域內的建築垃圾仍“素面朝天”。

    24日,記者在天津一家大型鋼鐵企業見到,大型貨車正在廠區後面露天傾倒渣石,騰起十多米高的煙塵。

    去年以來,各級政府紛紛&&力度空前的霧霾防治政策措施,立“軍令狀”,大筆撥款。然而,在貫徹執行中,一些地方説得多、做得少,雷聲大、雨點小。

    長期關注大氣污染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孫太利説,有的説是要向高污染、高能耗的“吃飯産業”開刀,但大量被壓被砍的都是“蒼蠅”級的小企業、小作坊,很少有“老虎”級的大企業、上市公司,真正的排污大戶關停並轉遙遙無期。

    鋼鐵是河北省支柱産業之一,曾三番五次被國家要求壓産減排。壓減多年,這個省高爐總量仍比美國高出6倍,廢氣排放量高於歐盟總和。

    為什麼一些地方治霾不願動真格?孫太利委員認為,“唯GDP論”政績觀是一個障礙,但並非唯一障礙。

    2013年,北方某省公安部門發現了企業排污線索,採取行動時卻發現,企業早停止了排放,讓趕到現場的民警撲了個空。

    “有沒有保護傘的問題?”孫太利委員説,治理霧霾也要“老虎蒼蠅一起打”,要挖出監管不力背後可能隱藏的腐敗,有無官員從中撈取過好處?

    全國人大代表宋心倣説,千絲萬縷的利益鏈,讓一些地方治理霧霾時投鼠忌器。應當將“空氣質量逐年改善”作為區域發展約束性要求,建立起剛性約束機制。

    怎樣讓排污者“不敢、不能”?

    3月1日,《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正式實施。重污染日企業拒不停産或限産最高可處50萬元罰款;車輛排放超標,處罰最高提至3000元。

    新的法規帶來新的期待。然而,大氣污染防治法自2000年以來已14年未修訂過,與當前污染狀況對比,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

    孫菁代表認為,現行大氣污染防治法一個突出局限性是處罰力度不夠,導致排污企業違法成本太低。對查實的數據造假企業,行政處罰額度最高是廢氣數據造假罰款5萬元,這甚至比不上企業一天的治污費用。

    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建議,處罰要出重拳,讓情節嚴重的排污企業“傾家蕩産”。

    而在全國政協委員侯欣一看來,立法的空白點之一是,治理區域性大氣問題的法規比較少。一些地方已經開始了區域合作治理霧霾的嘗試,但“合作”常常局限於“轉移”--把污染丟給鄰居,把利益留給自己。結果整個區域的大氣污染並未減少,自身又反受其害。

    讓排污者“不敢為、不能為”,還要引入公眾監督。長期以來,公眾被擋在大氣監測的技術壁壘之外。但鄧中翰代表認為,把監測數據特別是污染源的排放數據放到網上,讓社會實時知曉。

    宋心倣代表認為,防治霧霾需要打一場持久的“人民戰爭”。“霧霾之下無人可以置身事外。發生在你身邊的不文明行為,如果你不站出來監督,就是任由自己的權益被侵害。”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李克強三大舉措加強大氣污染治理 概念股享盛宴 2014-02-12
國土部:每年斥資數百億啟動土地污染治理試點 2013-12-30
環保部擬取消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審批 2013-12-09
工行綠色金融“貸”動污染治理 2013-10-24
大氣污染治理遭遇尷尬任重道遠 2013-10-2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