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互聯網金融産品餘額寶的輿論戰愈演愈烈。有觀點直指餘額寶抬高社會融資成本,衝擊實體經濟。餘額寶用戶則認為,餘額寶、理財通等産品收益率較高讓百姓得了實惠,降低了百姓理財門檻和成本。
網民認為,正是由於現有的銀行利率體系和貨幣市場定價機制不能有效反映市場資金需求才催生了餘額寶,餘額寶等理財産品提高收益率是結果不是原因,而餘額寶的誕生也將有效地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為此,應切實發揮市場機制,鼓勵創新,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餘額寶引發輿論戰
餘額寶一經問世,就因其較高的收益率引發市場關注和爭議。“餘額寶們”是否會推高市場資金利率、是否會衝擊實體經濟等,都成為輿論爭議的焦點。
網民“鈕文新”指出,餘額寶是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蟲”,一方面給銀行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另一方面嚴重干擾利率市場和銀行流動性,變相拉高實體企業融資成本,主張“取締餘額寶”。
網民“向松祚”也指出,“絕對不能忽視互聯網金融自身的風險,更不能忽視互聯網金融理財給整體金融帶來的風險。貨幣市場基金回報率推得那麼高,銀行為應對競爭也不得不提高利率,你追我趕,水漲船高,最終高利率要轉嫁到實體經濟上。”
持相反觀點的亦大有人在。“憑什麼對銀行造成了衝擊就應該禁止?電腦打字對傳統鉛字打印造成了衝擊,是不是要禁止電腦?冰箱對冰塊製冷造成了衝擊,是不是要禁止冰箱?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限制競爭為底線。”網民“謝作詩”説。
網民“郭田勇”認為,餘額寶的收益與市場利率不是因果關係,説餘額寶推高市場利率從而轉嫁到貸款利率上是偏頗的。銀行融資成本升高不能怪餘額寶。“可能利率本來就應該這麼高,只不過現在是在利率管制、沒有放開的情況下,所以利率才那麼低,如果充分市場化,老百姓本來就應該得到更高的利率。”
市場選擇的結果
不少網民認為,正是由於現有的銀行利率體系和貨幣市場定價機制不能有效反映市場需求,才給“餘額寶們”的出現提供了空間。而在當前的金融環境下,“餘額寶們”賺取的是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的時間利差。
網民“話語濃”&&,理財産品提高收益率是結果不是原因,想靠“取締餘額寶”來降低貸款利率無異於揚湯止沸。即便沒有餘額寶、理財通等産品,銀行也會在貸款需求的推動下想盡辦法高息攬儲。而餘額寶們提供了低成本聚集零散資金的渠道,讓中低收入者也可以享受到這場理財盛宴。
網民“馬光遠”指出,金融的本質是“融通”資金,餘額寶發現了利率管制下大客戶協議存款利率高於普通利率的事實,因而通過集合大家的資金,獲得了和銀行進行議價的權利,從而蠶食了銀行的利潤空間。很顯然,如果利率是市場化的,根本不會産生餘額寶這樣的金融創新,更不會出現7%以上的回報收益。
網民“林採宜”則&&,“餘額寶”的成功,某種意義上可以説是市場和用戶的選擇,而這種選擇是“自生自發的秩序”,是最有效率、最有活力的一種秩序。餘額寶遙遙領先的4000億元規模,是市場選擇的結果,而不是壟斷操縱的結果。
利率市場化進程將加快
網民“陳季冰”説,“餘額寶們”或許的確對銀行的傳統存款業務構成了明顯挑戰,一段時間以來的數據也顯示了這種“存款搬家”現象。但這不正説明了長期受到政府行政壟斷保護的銀行業是多麼急切地需要通過競爭以提高自己的經營水平嗎?金融市場缺的就是餘額寶這樣的“鯰魚”。
網民“馬光遠”進一步指出,互聯網金融這種“門口的野蠻人”的介入,將打破中國金融的壟斷,提升中國金融業的活力和競爭力。“餘額寶們”在金融壟斷極其森嚴的領域,硬生生劃開了一個口子,迫使傳統銀行業轉型,倒逼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從而加快中國金融市場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