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關注]規範打車軟體市場應“寬嚴相濟”
2014-02-25   作者:記者 陳偉/整理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據報道,一度漸趨平息的打車軟體“補貼戰”近日烽煙再起。嘀嘀打車啟用最低12元最高20元的隨機補貼,快的打車隨即宣布“永遠比同行多補一元”。
  不少網民認為,打車軟體在方便乘客的同時確實也造成了行車安全隱患、司機挑客等問題,但作為新生事物,不能簡單扼殺或叫停它,應該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創新;而嘀嘀與快的之間的“補貼戰”,則是市場行為,只要不違背市場公平或影響市場秩序,政府之手就不宜輕易介入。當然,對於相關問題,則不妨從監管上引導,從技術上完善。

  行車安全存隱患

  網民“科研路人甲”説,打車軟體使司機與乘客實現了實時交流,提高了出租車的使用率,減少乘客的等車時間,特別是在高峰時,方便很多。
  不過,也有網民&&,未使用打車軟體的人招手打車更難了,尤其是老弱幼童群體。網民“小熾天使”説:“我沒辦理網銀和手機支付,只能用現金,但根本打不到車。”
  網民“清閒自在”説,打車軟體激烈競爭的副作用就是讓不少司機養成了挑客的壞習慣。
  網民“豐澤園常客”説,一些被寵壞了的司機,儘管因使用打車軟體每天能多收入一兩百元,但是開車、搶單、打電話、找客人的工作流程,增加了體力精力的付出,也産生了新的行車安全隱患。

  應寬容“成長期的陣痛”

  網民“王軍偉”説,打車軟體市場是一個被互聯網巨頭迅速“催熟”的市場,政府應做好“守夜人”角色,完善法律法規,把市場的交給市場。
  網民“鄧海建”説,不管怎麼説,打車軟體的出現的確給市民帶來了很大便利,而不同軟體之間的競爭也多是一種市場行為。其引發的一些問題,則大多屬於“成長期的陣痛”,也許繞不開、躲不過,但總有辦法加以解決。
  網民“韓哲”説,打車軟體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行業能夠站穩腳跟,就是因為其是符合市場需求和消費者期待的。在“打車難”的背景下看待這一問題,無疑是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是典型的技術改變生活的範例。對於新生事物和新技術,政府部門應該持一種寬容心態。

  打造打車軟體“安全版本”

  網民“袁浩”説,從制度層面盡快完善,同步完善相關的法律規範,&&“打車軟體”管理政策,規定在行駛過程中操作使用打車軟體為“妨礙安全駕駛的行為”。加大宣傳力度,給駕駛員一種文明駕駛的行為引導。從監管層面加強監督,使出租車司機自覺養成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最後還要從技術層面及時改進,不妨效仿美國紐約Zab-Cab軟體,只要出租車處於行駛狀態,該軟體就會把手機屏幕變成灰色,使司機無從查看,從而降低行車風險。
  網民“喬杉”認為,寬容電商競爭,不妨礙對其提出技術要求。比如,督促電商開發語音功能,鼓勵市場開發“移動集中平台”——方便乘客移動支付、刷卡支付,司機也不必“低頭看手機”。此外,根據兩種打車形式並存的現實,對出租車進行分組管理,一塊是現代的,主要面向軟體叫車;一塊是傳統的,主要面向招手叫車,以滿足那些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乘客的需求。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打車軟體補貼戰升級 實惠背後暗藏隱憂 2014-02-22
打車軟體的事情就交給市場操心吧 2014-02-21
騰訊阿里10億血拼 打車軟體“錢景”依舊迷蒙 2014-02-20
打車軟體在倒逼市場的學習能力 2014-02-20
打車軟體檢驗市場作用 2014-02-20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