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空城”、“公務員賣房”等消息的不斷傳出,揭示出一個現實:三四線城市房地産投資已近飽和。隨着大型房企向市場容量有限的一二線城市回歸,房地産市場正從高速增長階段邁向平穩發展時期。在着力調結構、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房地産投資高增長恐難以為繼。
房地産投資包括房屋建設工程、土地開發工程投資,以及公益性建築、土地購置費投資等,其增速被看作是市場信心風向標。當房地産投資維持高增速時,往往意味着業界對市場信心飽滿,後期市場供應能得到保證。反之,當房地産投資增速較低,或維持負增長時,則意味着市場信心相對低迷,後市供應可能面臨不足的風險。
自2007年有統計以來的7年間,我國房地産投資經歷兩個遞減周期:從2007年到2009年,房地産投資增速從30.2%逐步降至16.1%,降幅接近50%;從2010年至2012年,上述增速則從33.2%降至16.2%,降幅同樣接近一半。2013年,全國房地産投資增速回升到19.8%的水平,但與30%的高點相差甚遠。
房地産投資增速變化受多重因素綜合影響,但有兩個因素最為關鍵。一是宏觀經濟形勢,在上述兩個“三年周期”中,房地産投資增速變化與GDP增速變化趨勢相一致;二是房地産政策環境,重大調控政策&&,不僅會影響銷售,也會影響投資熱情。2013年,雖然GDP增速繼續下滑,但市場化調控思路確立為市場帶來信心,也使房地産投資增速有所回升。
不過,在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速放緩過程中,房地産投資恐難一枝獨秀。一方面,不少三四線城市被曝出“空城”現象,凸顯了這些區域房地産投資飽和的局面;另一方面,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的思路,決定了一二線城市的市場空間也較有限。
綜合看,房地産市場“黃金十年”面臨終結的説法並非空穴來風。在這種背景下,指望房地産投資回到30%高增速時代,恐是癡人説夢。
當然,種種因素也決定了房地産投資增速並不會迅速降至冰點,而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中間水平。其一是隨着去年市場熱銷以及融資環境寬鬆,當前房地産企業資金狀況處於游刃有餘的充裕狀態。二是土地價格提高助推房地産投資總成本。三是在住宅業態之外,房地産企業正加大商業地産、旅游地産、養老地産等其他業態投資比重。
作為固定資産投資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産投資高增速時代很可能就此終結。房地産因素弱化,恰恰可打破地方發展過度依賴“房地産經濟”的窠臼,對經濟結構調整起到有效的倒逼作用。這很可能是個充滿陣痛的過程,但對於處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階段的中國來説,絕不是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