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誠信託後,吉林信託又曝兌付危機。據媒體報道,吉林信託“吉信 松花江(77)號”第四期日前到期,但投資者本金、收益並沒有被支付。算上此前到期的三期産品,這個投向礦業、總金額近10億的産品已經連續四期無法正常兌付本金和收益。
網民認為,國內信託産品大多帶有投機性,高收益的背後潛藏着高風險。隨着一個個項目到期,未來一兩年兌付難題將接踵而至,“剛性兌付”潛規則總有打破之時。有網民指出,“剛性兌付”既無益於信託業可持續發展,也阻礙投資者走向成熟。一個永遠不會破産的市場不是真正的市場,信託業必須走出“剛性兌付”怪圈,提高市場化程度。
信託危機四伏
“中國的信託産品大多帶有投機性,高收益的背後是高風險。”網民“董登新”稱,如果信託産品募資的主要目的是“拆東墻補西墻”,則風險更大。挖礦、建樓是信託産品的重災區,這兩大領域的資金鏈具有高成本、高杠桿、高風險的特徵,信用基礎十分脆弱,必須警惕。
網民“理性的白癡”寫道:“信託業資産膨脹的一大原因在於為龐大的銀行受限信貸提供了渠道,比如很多礦産信託,實際上都是銀行有毒資産表外化借渠道的結果,事實上是幫銀行掩蓋了實質上早已存在的壞賬。”
“剛性兌付”害市
“隨着一個個項目的到期,未來一兩年裏兌付難題將接踵而來,能全救的了嗎?”網民“做期貨的Roger”問。網民“管清友”説,“剛性兌付”總有無法兌付的時候。
網民指出,雖然“剛性兌付”為投資者解除後顧之憂,但對於信託業可持續發展和投資者走向成熟都是有害無利。
網民“robertsun69”認為,吉林信託項目的兌付逾期發人深思!過去幾年,許多投資人都相信信託投資是有保證的。現在看來,投資領域的地雷真的太多了!“羊群效應”實在明顯,不成熟的投資者太多了。網民“辛衛廉”則指出,大家在排隊等着接盤者出手拯救,等信託危機星火燎原之時,怎麼救?而且,對投資者過度保護是有害的。
恪守“風險自擔”
在一些網民看來,信託業要走出“剛性兌付”怪圈,必須提高市場化程度,恪守“風險自擔”這一市場行為法則。
網民“劉口水Eric”認為,打破“剛性兌付”的唯一方法是提高信託行業的市場化程度,甚至銀監會建立信託受益權交易市場以及完整的價格、風險、評級體系。
網民“賢明改革觀察”&&,市場經濟中不可能沒有風險。一家兩家信託出問題,不至於緊張,更不至於提供公共信用的擔保。重要的是做好金融風險的防範機制,包括熔斷機制。當人們習慣了金融市場的破産、違約後,這個市場才算成熟。一個永遠不會破産的市場,不是真正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