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圖為榆林現代農業園區馬鈴薯標準化生産基地的大型噴灌機正在作業。
苗壯/攝 |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了解到,隨着近年優質高産現代特色農業的快速崛起,陜北榆林7大特色産業規模覆蓋面積已達80%以上,2007年至今,玉米、馬鈴薯、小雜糧、油料、蔬菜等5大類作物創造和刷新全國51項高産紀錄。有關專家認為,榆林市現代特色農業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對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及資源區經濟轉型具有借鑒作用。
高産創建 突出優勢與潛力
地處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的陜北榆林,土地廣闊,農業人均耕地面積5.5畝,加之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以及多樣的地形地貌和豐富的土壤類型,形成了我國北方農牧交錯乾旱半乾旱的獨特地理風貌,也為不同特色農産品提供了適宜的生長條件。
“但長期以來,乾旱少雨和廣種薄收成為榆林農業的代名詞。”榆林市農業局局長王宏岩説,近年來,榆林市重新研判農業發展優劣勢,形成了《加快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意見》等3個政策性文件和7個主導産業的專題規劃,並把開展“高産創建”活動作為主要抓手和突破口。
據介紹,農業“高産創建”是集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為一體的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有效模式。2007年以來,榆林玉米連創平均單産、千畝、萬畝、十萬畝等多項全國高産紀錄;馬鈴薯最高畝産達到6715公斤;同時高産創建活動逐步擴展到蔬菜、小雜糧、油料等5大類作物,範圍擴大到全市12個縣區。
《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了解到,榆林市近年來大力推廣抗旱品種、雙溝覆膜栽培、適期播種、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6項先進旱作農業高産集成技術,高産創建面積累計已達120萬畝,畝産較大田均增産一倍以上,增産糧食近40萬噸。
目前榆林已成為我國春玉米高産示範基地和國家級雜交玉米制種基地、全國小雜糧樣板區、全國馬鈴薯生産第三大市。
農業部專家組成員、北京農科院研究員趙久然和西北農業科技大學教授柴岩等認為,榆林市農業高産創建活動的成功實施,不僅充分顯示該市農業的優勢和發展潛力,也標誌着我國大面積玉米、馬鈴薯、小雜糧等種植集成技術走向成熟;同時也對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要借鑒作用和推廣價值。
産業推進 特色品名遠近聞
“東棗,西薯,南豆,北菜。”經過多年努力,榆林市現代特色農業已呈現出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發展、專業化生産、産業化經營的良好發展勢頭。
經過分類定級、精細包裝和深加工等,靖邊縣5.1萬畝設施蔬菜畝産收入達1萬元以上,並開始銷往越南、韓國等地;馬鈴薯機械化作業面積達到28萬畝,已佔到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一半。靖邊縣農業信息站站長李寧介紹,在産業化推進過程中,全縣還涌現出40個省級“一村一品”示範村和馳名全國的東坑鎮農産品加工聚集地。
有“全國馬鈴薯第一縣”之稱的定邊縣,馬鈴薯的常年種植面積和鮮薯産量分別達到115萬畝和120萬噸。定邊縣科發馬鈴薯良種有限責任公司技術負責人童霄麗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為保證定邊馬鈴薯的品質,政府投資在這裡建立了陜西省最大的種薯基地,年試産優質脫毒試管苗1200萬株,脫毒微型薯(原原種)2000萬粒,脫毒原種4000多噸。繁育的良種,均比大田增産30%至50%。
王宏岩介紹説,隨着全市特色林果區、旱作農業區、特色種植業區、特色草畜區和農副産品加工帶等“四區一帶”産業布局的逐步形成,榆林市已建成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市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272家,建成農民專業合作社3923個。
目前,榆林市已有18項特色農業産業規模、産量居全省第一,大明綠豆、三邊蕎麥、陜北羊絨成為國際品牌,榆林馬鈴薯、小米、紅棗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大漠蔬菜、小雜果、種業成為全省知名品牌。
兩翼齊飛 形成發展新支柱
“礦産資源富市、特色農業富民”,這是《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榆林調研採訪時聽到最多的關於科學發展的話題之一。
當地領導和幹部群眾&&,雖然榆林礦産資源富集,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但在工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佔全市總人口大多數的廣大農民卻沒有參與進來,蓬勃發展的能源化工業和滯後的傳統農業差距更加拉大,2008年的數據顯示,榆林工業和農業增加值之比為78.7:6.5,農業弱質特徵十分明顯。
2007年以來,榆林市結合統籌城鄉和經濟轉型,把建設“陜西一流、全國知名”現代特色農業基地與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同等定位,協調發展,實現互相促進、兩翼齊飛,成為榆林上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共識。
榆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寧説,現代農業大投入,高産出,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要求高,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崛起為公共財政與民間資本積極投入現代農業夯實了基礎。
據了解,2013年底,榆林市地方財政收入已由2007年的50.1億元增加到260.7億元;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條件更趨成熟。
王宏岩説,近幾年來,榆林市每年都把新增財力的30%用於農業農村建設。2013年,僅市本級財政用於發展現代農業的資金投入就達10億元以上。
目前,榆林市現代特色農業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新支柱,7大特色産業規模覆蓋面積達到80%以上,産值佔到農業總産值的70%。201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9175元,位於全省前列,其中約60%來自特色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