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向領導抱怨過裸年:正常年貨福利都不發
2014-02-08   作者:記者 楊昊霆 任嬌 李治燕 郝蕾  來源:華商報
分享到:
【字號

  長假已經結束,對於不少公務員來講,這個春節可謂相當不尋常,因為在此前的2013年,我國相繼&&十幾道規定約束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工作行為。當權力一節一節被關進制度的籠子裏,我省公務員們的這個春節又有哪些不一樣呢?

  臺曆篇

  往年十幾套臺曆拿回家 今年自己動手做

  “可算是見着臺曆了。”在西安市某區機關供職的莊科長拿着親戚送的一份臺曆感慨。

  “不是我眼皮子淺,以往哪缺過這東西啊。”莊科長説,因為工作職能的關係,以前他所在的部門向來都會有很多臺曆、掛曆,除了部門印製大量的臺曆、掛曆,很多關係單位也會送來各式各樣的印刷品年貨,“甚至對聯、福字這些東西也不會缺。老實説,以前我給家裏一拿都是十幾套,親戚朋友都找我要。”

  “你看,親戚沒送我這本台歷前,我在外面地攤上買了一本簡易的日曆,裝在了去年的臺曆架子上。”莊科長的辦公桌上就擺放着這本“寒磣”的手工臺曆,劣質的紙張和製作精良的架子拼湊在一起,顯得頗不協調。

  “今年我第一次需要考慮買紅包的問題。”説這話的陳部長,在西安市另一機關單位供職,他所説的“紅包”指的是給孩子們發紅包用的封套。“自從興起用印刷的紅包給孩子裝壓歲錢後,我還沒買過這東西呢。”以往每年他所在單位都會訂制大量掛曆、臺曆,而且在印製時會“順便”印上一批福字、對聯、“紅包”等過年用的印刷品。“東西雖然不大,也不值多少錢,但一直都算是一種福利吧。”

  不過莊科長也坦承,中央禁止黨政機關印製掛曆、臺曆等物品後,自己也輕鬆了不少。“往年雖然各家單位基本都會印,但互相送這東西也是個事兒。”他所説的“事兒”,指的是拜年。“你要給人家拜年,肯定不能只拿本掛曆去吧,一般都是藉&送掛曆的名頭,順帶&&一下。”據莊科長説,往年在年前幾天,他都要帶着單位的公車,後備箱和后座上堆着臺曆和其他“配套”的禮品,挨個跑到各家關係單位去送。

  “老實説,我自己也反思過這事,臺曆這東西不算大,也不值錢,不過正是這種不當回事的思想使得體制內的同仁都把它當成一種隱性福利,與之伴隨的其實就算是種特權思想吧。”陳部長説,“體制內的優越感其實就是一點一點的小特權堆砌起來的。”

  禮品篇

  以前父母家的年貨全包辦 而今吃個蘋果得自己買

  50歲的王先生,是省上某廳一名副廳級領導的司機,往年每到春節,家裏就成了倉庫,一箱箱的水果、蔬菜、精品肉、飲料、海鮮、白酒,甚至包括爆竹、燈籠、福字等等,凡是春節用得到的,他都大箱小包搬回家,不僅如此,就連父母家春節期間的各種吃喝也幾乎都不用買,全靠王先生往家拿。

  原來,這些大多是廳領導收到的“春節賀禮”,市上的、區上的局長、副局長們,逢年過節誰還不得拿點特産或者年貨,給廳領導“拜年”,每年過年前,王先生的汽車後備箱總是塞得滿滿的,可廳領導根本要不了這麼多年貨,往往就送給王先生了,往年王先生和父母家裏的年貨,足足能吃一兩個月。

  而今年,王先生家裏幾乎一箱禮都沒有搬回來,大年三十的年夜飯上,王先生發起了“牢騷”,“以前過年時,我家陽&一箱箱年貨堆得能絆倒人,今年過年你去看看,陽&上乾乾淨淨的。以前爆竹至少得搬回來兩三箱,這還不算人家送的一盤盤‘大地紅’,今年我是一個二踢腳都沒放。”王先生説,“沒人給廳領導送了,單位也不發了,我就是吃個蘋果都得自己買。”

  往年臘月二十七八,王先生還得開着車把廳領導和他的家屬,連同整整一後備箱的年貨,送回外縣老家,“既然到了人家家,廳領導又熱情招待,總得留一晚吃個飯,咋説不得喝個半斤八兩,還得給廳領導家的老人孩子送上幾個紅包,這紅包包少了吧,拿不出手,包多了吧,咱又吃不消。”

  今年大年三十不放假,廳領導留在西安過年沒回老家,王先生也“偷着樂”,“不用跑長途接送領導,也不用給廳領導家拜年了,雖説少了不少年貨,但我們能踏實過個年,廳領導也清閒了。”

  不僅如此,王先生家所在的政府單位小區,住的多是機關工作人員,每年年後小區的垃圾箱周圍,各種包裝箱、燃放過的禮花桶能堆成山,小區的保潔員每天賣廢品就能賣幾百元,而今年小區裏不僅放炮的人非常少,垃圾桶周圍也乾乾淨淨的。在記者的採訪中,不少公務員都感慨,“這是這些年來,過的‘最花錢’的一個年,但也是‘最省心’的一個年。”

  年貨篇

  第一次覺得過個年備幾桌飯都這麼費錢

  李麗和丈夫張輝(均為化名)都是府谷縣的基層公務員,在八項規定之前,逢年過節時他倆僅單位發的購物卡,就基本能包住一家人的日常用品開銷了,再加上單位發的米、面、油等福利,綽綽有餘。李麗説:“我們一家三口,還有公公婆婆,五口人都吃不完,東西經常放壞了。”

  在這個春節,李麗和張輝的單位都沒有發任何福利,而且由於年底突擊檢查增多,兩人的工作量都比往年增加了不少,李麗説,“像我們這樣的辦公室職位,平時也不至於特別忙,到春節前本可以悠閒地做做家務,結果今年工作太多,而且不放假,打掃房間這些事情不得不請家政公司來做,往年的春節福利今年都沒有發,去超市備年貨,隨便買一點就五六百,第一次覺得過個年,備幾桌飯都這麼費錢。”

  “我和老公平時也沒什麼大開銷,之前兩個人的工資基本能存一大部分,自從單位不發福利之後,超市購物都要自己掏腰包。”李麗説,買一袋麵粉,才吃了沒多久,就要再買了,以前福利好也就不太在意,現在才發現,原來居家過日子,米麵油也是筆不小的開銷。

  張輝是名基層幹部,往年春節總有些同事“走動”,往來就少不了贈送煙酒,而今年春節除了關係特別好的哥們在家裏聚會吃飯外,張輝沒有收到別人贈送的高價酒,吃喝應酬也比往年少了很多。“今年春節輕鬆了很多,以前別人給你送東西,你也要挖空心思想著回禮,而且要回得體面,不丟面子。煙酒吃喝都是筆不小的開銷。”

  李麗説,“前幾年春節,幾天假期老公都在飯局上,今年少了煙酒應酬和刻意逢迎,身心都能休息下來,也能在家多陪陪家人。”

  應酬篇

  往年7天假只陪家人20小時 而今應酬少了能陪4天

  馬年春節假期已經結束,對於公務員趙先生來説,這個春節過得格外自在舒坦,“因為今年的應酬少了,不用説那麼多客套話了,最重要的是陪家人的時間多了”。

  趙先生目前是某廳一處級幹部,老家在乾縣一鄉鎮上。他説以前每年回家過春節,不僅會有許多人(並不是親戚)來家裏拜年,還有很多人(包括一些當地的官員等)請自己吃飯等。“説真的,對於這些應酬真的不想去,但是有時候又身不由己。如果不去的話,人家又會説你現在到大城市當大官了,連家鄉的人都不認了。去的話,其實大家心裏也都明白,所説的所做的都是客套話,缺少親近感。”

  “與往年過年相比,今年最大的體會就是陪家人的時間多了。”趙先生説,以往春節7天假期,在老家每年都只待4天,但他計算過,與家人真正在一起的時間不到20個小時;而今年在八項規定下,過年前往家裏的人(不包括親戚)少了,請吃飯的人也少了,這樣4天時間裏大多數時間都跟家人待在一起,嘮家常,吃自家飯,感覺特別好。

  拜年篇

  老同學提年貨來拜年 不想去門口接怕被人誤會

  “今年春節感覺好冷清。”周全(化名)是省內一家公職單位的副職領導。説這話的時候,他正抽着一支17元一包的黃鶴樓香煙,而以往在他手上見到更多的是50元左右的蘇煙和中華。

  “中央有八項規定和各種禁令,這些我們都要遵守,都要貫徹。”但周全&&,副作用也是有的。“公務員也是社會人,也有自己的社交需求,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但今年大家都不太敢走動了。”

  從走入社會開始,他就在公職單位供職,社交圈基本由黨政機關工作者構成。“過年時放長假,又有傳統習俗,就算沒有利益關係,互相拜個年、串個門,這應該算是人之常情吧。但今年差不多都是電話、短信互相問候一下,輕易不敢互相去家裏拜年,怕被盯上。”

  周全説,年初二時,一個不在公職單位工作的老同學到他家裏來拜年,提了些一般的年貨禮物,在西安市未央路附近一小區門口打電話讓他去接。“我邊往門口走,心裏就邊後悔。為啥?怕人看見了誤解,那會兒真想給他打電話説算了,或者讓愛人去接他。”周全説,自己硬着頭皮走到門口,接上了老同學往回走的路上,一遇到熟人打招呼,除了寒暄,他總要下意識地跟對方“表白”一句,“這是我老同學,在工作。”他也覺得這樣有點怪,但不這麼説,就怕有人誤會。

  “像我跟單位一把手共事快十年了,在基層的時候關係就不錯,後來搭班,工作場合以外,更是把他當老大哥一樣相處。”周全説,兩家夫人挺熟,孩子也在一個學校上學,所以往年都會一家人去對方家裏坐坐。“但是今年年前沒放假時,他就專門跟我説,‘今年就算了,過完年再補吧,不然怕影響不好’。你看看,誰跟誰還不能有點感情交往了。”

  説起“冷清”,周全&&,還有另一層意思。“今年不少同事遇到我,總要抱怨沒年味。”周全説自己知道,這話裏的意思主要是“啥都沒發”。他分管單位後勤工作,所以就成了員工的主要“吐槽”對象。“不光年終獎、購物卡之類的不敢發,連最普通、正常的年貨福利也不敢發。這不是跟你説呢,我們單位今年過年連一袋米麵、一桶油都沒發。可以説是‘過裸年’。”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小縣城陷城鎮化病:新房過剩 公務員被攤派賣房 2014-02-07
管住舌尖腐敗也是保護公務員 2014-01-28
公務員與企業高管簡單比工資不厚道 2014-01-22
公務員薪酬標準和程序應盡快&& 2014-01-22
公務員工資為何被誤讀? 2014-01-2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