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剛性兌付”加劇道德風險
2014-01-29   作者:劉振冬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中誠信託“誠至金開1號”在違約前夜重組,信託産品“剛性兌付”的潛規則得以保全。對於投資者個體而言,風險事件有效化解乃是萬幸。但對於信託行業、金融市場和投資者教育而言,“剛性兌付”潛規則不破並非一件好事。“剛性兌付”的潛規則加大了市場主體的道德風險,只有打破投資品的這種潛規則,才能樹立投資者的風險意識,理順資金價格,提高金融市場效率。
  信託産品出現違約風險並不鮮見,此前的許多風險事件多是信託公司尋找重組方托底。但信託業是否應該給投資者“剛性兌付”,這一潛規則是否適應金融業的市場化趨勢?
  觀察此次中誠信託風險事件,在中誠信託、工商銀行、地方政府和投資者的多方博弈中,前三者都&&過沒有“剛性兌付”的義務。但在實際的風險處置過程中,地方政府對信託融資方——振富集團礦産資源整合的實際支持,無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且,信託的重組方至今也未浮出水面,有傳言稱是華融資産管理公司接手。
  再觀察處置結果,信託公司、融資方、投資者和工行似乎都沒有損失,不僅投資者得到了7.5%的收益,更危險的是原本陷入危機的振富集團,做到了因債務“大而不能倒”,倒逼政府給予實質性的救助。但是,以行政干預的手段推進資源重組,把礦産資源許可給市場競爭中的失敗者,這無疑將削減這些社會資源的整體效用。
  總的來看,信託“剛性兌付”潛規則的危害有三:一是給借貸提供了信用背書,無法反映企業真實的風險水平,無法理順資金價格;二是“剛性兌付”的慣例破壞了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三是政府以公共資源支持化解風險的處置方式,進一步加劇了金融機構和借款人的道德風險。從這些角度講,必須打破信託這類投資品的“剛性兌付”。
  中國的金融市場,無法忽視二元結構問題。在資金利率方面,一是體制內企業享受的優惠利率。這些企業和部門有政府的隱性擔保和行政干預,能夠得以享受優惠利率。二是體制外企業的高利率。民營企業和居民部門,因為資金供給不足而必須承受高利率。這種二元結構是信託、理財産品、有限合夥基金這些影子銀行迅速膨脹的原因。這種資金價格落差就是金融抑製造成的資源錯配和價格扭曲。目前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其實就是資源重組的過程,也是這兩種利率並軌的過程。但“剛性兌付”和“隱性擔保”無疑是這一進程的反作用力。
  只有通過適度違約,扭轉“剛性兌付”和政府“隱性擔保”預期,二元化體系的利率才能並軌。只有參與者有風險意識,金融市場才能有效率。
  此外,信託産品的風險在逐漸暴露,“剛性兌付”潛規則能否保持不破?回顧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周期,在數次下行周期中,金融部門的風險都是從信託部門開始暴露,這也是信託業5次治理整頓,以及銀監會成立後更換信託牌照的原因。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剛性兌付已威脅金融體系穩定 2014-01-27
信託風險早該暴露了 2014-01-24
信託違約風險暴露未必是件壞事 2014-01-22
信託行業兌付持續承壓 剛性兌付實無法律依據 2014-01-19
銀行試點資管業務難破剛性兌付潛規則 2013-10-10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